我的老家在河北香河的農村,小時候覺得過年的習俗很繁瑣,可是越長大越懷念過去的過年習俗,現在的年太缺少了年味,就是因為很多過年習俗正在慢慢地消失,讓過年越來越沒有儀式感。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我老家農村的過年習俗。
臘月初一,一定要吃爆米花
「臘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每年的臘月初一,爆米花賣得都非常火,大家都會吃爆米花,用老家話講叫「炒棒兒花」(棒子就是玉米)。這裡的「蹦」就是「崩」的意思,表示把災禍都崩走了,一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種玉米,早些年的時候,都是自己動手炒爆米花,小孩子搓玉米,媽媽找來細沙,放在鍋里炒。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炒爆米花了,都是去街上買。有些年輕人,因為忙碌,都已經忘記了吃爆米花的習俗了。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臘月初八一大早,家家戶戶都會熬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粥,「臘七、臘八,凍死寒鴨」,這個時候是北方最冷的時候,一碗臘八粥下肚,渾身上下暖烘烘的。
吃臘八粥本意是憶苦思甜,過去臘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日子過得緊巴,沒有了多餘的糧食,為了餬口就把剩餘的糧食湊在一起,熬成一鍋粥。
除了吃臘八粥,人們會在這一天開始泡臘八蒜,臘八蒜就是用醋泡的蒜,將蒜瓣去皮,浸入米醋中,裝入瓶子中封口,放在較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一般到了過年吃餃子,就可以食用了。
臘月二十三糖瓜沾,祭灶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會祭灶,也稱為過小年,小時候會在這一天買糖瓜吃,糖瓜是一種用麥芽糖做的糖,吃到嘴巴里很黏,會粘牙。這原本是給灶王爺吃的。
在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奏報本家善惡,人們就會把貼在牆上的灶王爺像揭下來焚燒,並奉上貢品,其中就包括糖瓜,寓意是黏住灶王爺的嘴巴,讓他少說壞話。
年三十,家裡亮堂堂
年三十,講究是最多的,這一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是自家的東西要及時還回去,不然人家會上門來要的,比如鐵杴、簸箕之類的,都要還回去。
天剛一擦黑,就要把家裡所有的燈都打開,讓家裡亮堂堂的。年三十的餃子會多包一些,一定會剩下一點,寓意是年年有餘,絕不能吃光哦。
晚上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零食邊看春晚,雖然地上會有很多瓜子殼,但只會把這些瓜子殼收到一起,不會丟掉,奶奶說不然會把財倒掉了。
年三十和初一,一般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過年的,不然會把娘家的財運帶走。
正不娶、臘不定
正月初二,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的日子。但正月不會有人結婚,因為我們這裡講究「正不娶、臘不定」的說法,就是正月不娶親,臘月不訂婚。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除了年三十和初一,初五也是放鞭炮最多的日子,我們這裡講究「破五」,初五一大早就會被鞭炮聲吵醒,「破」指的是爛事、亂事、不順心的事,初五這天要吃餃子,就是把破事都「包」起來,今年不出現(餡)。
正月二十五,晚上不點燈
正月二十五是耗子娶媳婦的日子,為了不攪了耗子的好事,人們會在這天晚上把燈熄滅,一旦攪黃了耗子的好事,一年都不會讓人消停。
除了以上年俗,還有很多,大多都記不太清了,人們也很少提及了,您那邊有這樣的年俗嗎?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