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比起西方是要稍晚一些的,但在古代卻是領先於西方的,在中國,有這樣一位文人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便是宋朝的沈括。
沈括之全才可謂冠絕古今,達文西在西方的歷史中已經算是非常全才的一位人物,可比起沈括,他還是差了許多。根據《宋史》記載,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宋史》中描寫的還算不太全面,根據《資治通鑑》的補充,我們可以發現沈括在地理,水利,化學,物理,數學,軍事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成就,在當時,沈括可以說站在了世界科技的鼎峰,也正因此,沈括折服了無數外國名人。
比如說英國近代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就曾如此評價過沈括:「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就連心高氣傲的日本數學史家三上義夫都毫不吝嗇對沈括的讚美:「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一個。」
古話常言,學無止境,沈括雖然全才,可也不能通曉古今,他也因為沒文化而出過丑。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律詩叫做《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沈括在學習到這首詩的時候,是十分不屑的,因為那時他已經小有名氣,在天文地理學方面更是鑽研已久,他覺得白居易既然說「四月芳菲盡」,那後面又提到「桃花始盛開」,這無疑是自相矛盾,所以沈括認為白居易也不過是一個沒有什麼地理知識,徒有虛名的文人。
白居易
抱著這樣的錯誤認知,沈括暗嘲了白居易數年。直到有一次,他因為需要研討地理學說,便上山實地考察,卻在山上看到了非凡的景象。當時正是四月,山下的花已經敗落了,而山上卻依舊是桃花盛開。沈括突然回憶起白居易的詩,覺得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當年他單單從語境上來理解白居易的詩,而忽略了實地考察,高度對氣溫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山上比山下冷,花開的自然會晚一些。
回去後,沈括立刻找到了《大林寺桃花》這首詩,又精讀了一番,結果發現詩前面還有自序,上面白紙黑字地寫著:「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讀後感慨萬千,不僅自嘲道:「是我沒文化,錯怪白居易了。」
不過這件事也間接影響了沈括,在日後,無論是在文學創作還是科學研究上,沈括更加的謹慎,凡事都是小心翼翼,而這種謹慎,也讓他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到了晚年,沈括因事被貶,隱居在夢溪園,人雖不在朝堂中,心卻依舊關係天下,也正是此時,沈括決定寫一本包含科學,數學,工藝,社會歷史等多種內容彙集在一起的作品留給後人,這部作品正是享譽古今的《夢溪筆談》。
不過在寫《夢溪筆談》的時候,沈括精神狀態並不是很好,因為他的妻子脾氣越來越差,為人越來越潑辣。沈括在結髮之妻去世後,又娶了一位,名叫張氏,張氏是朝中重臣轉運使張蒭的獨女,從小就嬌生慣養,可以說一身的大小姐脾氣。
嫁到沈家後,張氏一開始裝的還挺賢惠,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沈括的被貶,張氏開始暴露自己的本來面目。張氏在家中常常對沈括呼來喚去,並動不動就責罵沈括,有時候還因為一些小事毆打沈括,有一次更是拽著沈括的鬍鬚不放,將其鬍鬚連根拔起,下巴上血肉模糊。
沈括那時都已年過半百,張氏卻年輕氣盛,更兼有其父張蒭的撐腰,所以沈括是打不過也不敢打張氏,只能每天忍氣吞聲。在這樣的虐待下,沈括的心理狀況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次與朋友乘船同游的時候甚至還想跳河輕生,所幸被好友所攔。不過在這樣的情景下,沈括依舊能寫出《夢溪筆談》這樣的著作,可見其文筆之優,知識儲備之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7AWHIBnkjnB-0zM2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