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春
小河墓地位於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下遊河谷南約60公里的荒漠中,東距樓蘭古城175 公里, 西南距阿拉干36 公里,因發現時遺址旁有一小河而得名。遺址豐富的文化遺存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當地存在頗為發達的文明。
小河墓地於1910—1911年由羅布獵人奧爾德克最先發現。1934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綏新公路查勘隊至新疆考察期間,奧爾德克指引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此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此後60餘年再無人踏足。1999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藉助GPS進入小河墓地,經新聞媒體的報道,引起了巨大轟動。2002—200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小河墓地考古隊進行了數次科學考古發掘,發掘墓葬167座,採集遺物數以千計。
小河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地所在的橢圓形沙丘的頂部,密密麻麻呈一定規律分布著100多根高達3—4米的多棱形或卵圓形木柱,木柱表面殘留有紅色的顏料,表明它曾經被染成紅色,充滿了神秘色彩。在其東端及圓丘中部,豎立著兩排保存完好的圓木柵欄,或是具有特殊含義,但在客觀上起到了阻擋風沙的作用。
航拍的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墓葬結構、形制基本一致,棺木為兩塊弧形胡楊木板相對拼合,兩端楔上擋板,由多塊小木板製成蓋板,表面覆上牛皮。死者裹上粗毛布後置於棺中,最後將棺木置於沙丘中,並在棺前後立上兩根代表男女性別的立木。此外還有一座極為特殊的木房式墓葬。整個墓葬破壞較為嚴重,但一些墓葬的屍體、服飾和隨葬品保存完好。此次考古共採集得乾屍標本30餘具,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小河公主」。從保存的乾屍來看,白皙的皮膚、淺色的頭髮和高挺的鼻骨表明其有白種人的特徵,這也說明距今四千年前這一地區的居民主要為白種人。
木雕人像是小河墓地中具有特色的遺物,有多種形制,均由一根胡楊木雕成,其中一種上端為人形,下端為柱狀,底部有基座,高度均在兩米以上,很可能用來豎立在墓地,用於祭祀、守衛等。另外還有一類木雕高度與真人差不多,完整地雕刻成人形,用來置於墓葬中代替某一具體的死者。
貝格曼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發掘表明,小河墓地存在著獨特的古代文明,其墓葬形式和保存完好的古屍、隨葬品等等為世所罕見。小河墓地包含著豐富的羅布泊地區古代居民的文明信息,對其墓葬的發掘與研究不僅可以了解4000年前這一地區獨特的墓葬制度,亦對古代西域及中亞的文明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