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1個月,為了緩解焦慮,我已經看完了2本控制情緒的書

2020-03-14     楊小米的情感專欄

作者|張旻靈 編輯|欣欣

風風火火席捲而來的疫情

剛放假準備回家,疫情就風風火火地蔓延到了我所在的三線小城市了,前往車站的路上看到馬路上已經有人陸續的戴著口罩了。

遇到藥店我就會進去問問有沒有口罩,答案都是沒有。心裡也十分理解,想著一定是各大藥店的口罩都統統運往重災區去做支援了。我們唯一能做的貢獻就是老老實實待在家裡,節約防疫資源。

2020年的開頭似乎有點不好,讓人的心裡像是壓上了一塊沉重的鉛石,不僅重,看起來還很壓抑。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平時忙忙碌碌的我們迎來了一個無比漫長的假期,漫長的像是布滿迷霧找不到出口的森林,讓人刻不容緩的想要逃離。

難得有時間可以好好待在家裡,可是焦慮接二連三的折磨我,令我心神不寧,無名火增多,脾氣見長。

焦慮究竟來自哪裡,書中自有答案

疫情在家這些日子裡,除了玩遊戲、看電視以外,我就是看書。

我實在想不到一個更好的辦法緩解我的焦慮以及面對人生無常的恐懼,我只有帶著這些負面情緒,強迫自己看書,讓自己變得安寧。

心裡不安,看書也是很難看進去的,何況一直以來我都屬於那種看書速度慢的人,一不小心就會思想跑錨,像是那些總能被我猜到劇情發展方向的小說我更是看不下去。

而且一直以來,我對那些看書一目十行的人十分好奇,看的那麼快,能將書中所講的明白嗎?我也試過快速的看書,可是看過去後我發現自己根本沒明白書里講了什麼。

不過我相信,假以時日,通過循序漸進的練習,我一定能提高我的閱讀速度。

因為自己脾氣不是很好,所以疫情在家的這些日子看了一些關於控制情緒方面的書,分別是《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非暴力溝通》

果然,我看書就是慢。即使如此,我也不忘時時反思自己,這多虧得益於參加小米老師的寫作課,認識到反思自己的重要性。

看完後,我發現,儘管我保持連續性的將一本書看完,避免內容脫節,但還是存在前腳看後腳遺忘的問題,如果讓我闡述這本書的話,我不知道該如何闡述。而且時間長了肯定會忘記,這就需要對書進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翻閱。

最近在看樊登的《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書的內容記錄的是樊登看過的書以及書裡面的大概的經典的內容。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我為何總是莫名其妙的變得特別焦慮。

讓人人焦慮的原因以及解決焦慮的小辦法

手機抱久了會讓人變得焦慮。

當下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程式設計師也在不斷編寫新的吸引人的各種軟體,各種訊息快速的衝擊著我們的眼睛與大腦。我們太依賴智能,反而使自己變得無能。

每次手機玩著玩著,半天就過去了,再玩一會兒就天黑了。有一天在路上遇見村裡的隔壁鄰居大叔,他一邊走一邊嘆息,這手機看久了,人的腦子都被吃了。一句未經推敲的句子,卻將手機帶給我們的弊端總結的淋漓盡致。

從前的人沒有手機,孔子周遊列國弘揚儒家思想,錢鍾書趁女兒午睡時在女兒的肚皮上作畫。

他們的日子過得緩慢卻很有生活的趣味,現在的人們放眼望去,閒暇時刻都在埋頭刷手機,一天下來腦子果然都被手機吃了。

手機帶給我們的有利有弊,如果你不懂得取捨,或者想通過手機得到的更多,那你就會因此而失去更多,失去思考的能力,乃至犧牲你寧靜的內心。

「完美主義者」更容易拖延,也因此而焦慮。

我就是那種有完美主義情節的人,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則就乾脆不做。這個教訓真的是值得銘記終生的。

上學的時候,就因為「完美主義」的情節,而耽誤了自己。做題或者寫作業都喜歡從頭完美到尾,碰到不會的被卡主的時候就會在這一件事上死磕浪費時間。

面對高考大家都在複習重點,我不行,我得面面俱到,結果沒一件被我「俱到」的,因為無法給一小片樹林澆水,結果放棄了一整片森林。我現在都想回去罵自己迂腐。

完美主義者,就是因為做不到完美而索性不做,結果反而越落越多,就導致了焦慮。「完美主義」可不是什麼優點,我用血淚一般的教訓告訴大家,完美主義真的害人非淺,一定要允許不完美存在。

要明白,完成好過完美,不要再猶豫會不會做好,趕緊先動手把這件事完成再說吧。「完美」就是一種變相拖延,在旁人眼裡就是藉口。

一心多用,導致焦慮。

有時候,我真的恨不得同時干好多事,已達到能夠淋漓盡致利用時間的目的。

吃飯的時候即要看電視,還要聊天。甚至工作的時候,電腦還要登著微信跟別人聊兩句,或者用手機悄悄放個電視。結果工作分心降低了效率,跟人說話也三心二意的,電視也看不踏實。

我以為我充分利用了時間,有一心二用的本事,結果被一心二用給收拾了。

這書里告訴我,這就是感官開放太多了,這是一個壞習慣。

一定要限制感官,一心不能二用。感官開放太多,不僅僅是影響效率或者質量,還會調動你的生存本能,讓你覺得緊張焦慮。

強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

這個「優點」我也有。

最近我在備考會計,零基礎還要一次性過兩門,時間很緊張。我必須得計劃一天學多少要保證考試通過,量很大,完不成我就著急、生氣。

不過還好我已經明白,這是因為我有強迫傾向,所以每次這個時候我就會調整自己冷靜下來,事實已定,關注重點,盡力而為。

很多時候,領導安排的工作我都不會拒絕,不敢也不好意思拒絕。

他們對具體工作不了解,不知道有些事雖然不重要卻十分耗時,有的事縱使神通也的確做不了。

但是因為他們安排了,我都會想盡辦法吭哧半天,最後交一張大家都不太滿意的答卷。後來我知道人不能強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後,老闆讓我P一張不可能P的圖,我就拒絕了老闆。

做不了、完不成那就承認自己做不了並承擔後果即可,不要強迫自己,也不要再錯誤的浪費彼此的時間了。

無常使自己焦慮。

有時候我們對一件事很努力,可是最後結果卻是不好的,我們會對此耿耿於懷,從而導致了焦慮。

兩個月前,我剛失戀。對這段感情我真的是嘔心瀝血,不斷地調整彼此的溝通方式,常常製造驚喜給對方,我以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可對方還是選擇了分手。

要明白有些人你留不住就是留不住,有些東西得不到就是得不到,有些錢你賺不到就是賺不到。

接受不確定,接受人生無常,接受既定的結果,接著如往日一般做好下一件事,不要覺得自己當初怎樣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了。

這種後項思維會使我們更加痛苦、執著和糾結,接受就是你一直想找的答案。

壞脾氣使我們焦慮。

一直以來,都是我在沖別人發脾氣,不知道被人發脾氣是什麼樣的滋味。直到後來和同學合租住在一起,她總是因為一些小事跟人計較發脾氣,我覺得特別委屈難過,也終於體會到被人發脾氣的滋味了。

小時候,總是聽見媽媽和奶奶在吵架,我又害怕又壓抑,好希望他們吵架的時候我不在該多好,心裡默默發誓,以後絕對不讓我的孩子處在這樣的環境里。婆媳大戰好像是兩個人的事,其實波及的卻是一家人。壞的脾氣在無意間也會影響第三人。

留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無論是不是沖你,只要你認識熟悉這個人,你的內心也會隨之產生畏懼。

對他人發完脾氣,我們會因自責自己失態而焦慮,被人發脾氣或者處於壓抑的氛圍中我們會因為委屈、懷疑、畏懼而進一步引發焦慮。很多時候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卻偏偏要選擇劍走偏鋒。

可見,壞的脾氣,對自己對他人,甚至對第三方都是一件極其壞的事情。

所以,如果以後遇到生氣的情況,一定要將情緒平復下來,再去做後續溝通,不要一時圖爽快而口不擇言,留下口業。

人的一生,就是一場修行

佛說,一切痛苦皆源於「貪 嗔 痴 愛 恨 欲」。焦慮,也不過是因為如此,我們太執著於失去,想要的很多,想每一步都走的很正確。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自己不是聖賢,又何必執著於別人是聖賢呢?我們自己做不好,為何又不能容忍別人做不好呢?

焦慮,不過是種種痛苦引發而來。遇見痛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不正是一個修行的機會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一生很長,那你人生的終極目的是走向哪裡呢?是富裕?幸福還是快樂無憂?


只是,縱使你步步為營,也難逃人生無常,所以我們的這一生,就是一場修行,一場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的修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xHf3HAB3uTiws8KE2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