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紫砂壺收藏高手往往能根據紫砂壺的特徵分辨出紫砂壺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把壺的年代往往從造型、胎質、制坯、燒成、款銘等5個方面來區別。
這5點在紫砂發展3個時期里有不同的表現。一般來說,一把壺滿足同一時期的所有特徵,才有可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首先明代是紫砂壺的初創時期,而清代是紫砂壺的發達時期。民國是紫砂壺不斷融入新技術的時期,而現代的則是紫砂壺技藝和文化的呈現高峰時期。
明代的紫砂壺跟清代以及民國時期和現代的紫砂壺有很大不同,每個時代的紫砂壺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紫砂壺的造型上多為圓形、提梁、筋囊形、仿青銅器形明代多為圓形、提梁、筋囊形、仿青銅器形,體形大,裝飾少,素雅少華麗。提梁壺一般無足、底寬平。
明 四系平蓋壺 來源:壺友網紫砂江湖
由於當時技術有限,所以泥料粗拙,目數不超40目,富含顆粒狀粗砂,含有閃亮雲母,胎壁厚實,泥色多紫色、紅色。
在制坯上以捏制為主,壺內有掏空捏按的指紋。明末,時大彬開創木模整形,壺內壁薄厚不一,有竹刀刮削痕跡,把、流與壺身拼接粗糙,貼柿蒂形泥片遮擋接痕而成為最早裝飾。
燒成方式也是在同窯的缸中套燒,常有缸釉點沾在壺表或凸起氣泡,大多未完全燒結,胎質疏鬆。過火或者欠火的情況經常發生。
明代壺款銘以楷書為主,一般只在壺底落款,壺身大抵素麵。明末天啟、崇禎年間,陳用卿開創壺身草書落款,但詩詞書畫尚無。刻款多是在入窯前的坯體上用竹刀刻畫。
明末 朱泥文旦款 來源:壺友網紫砂江湖
清初的造型上多花器和幾何形,有太平盛世宮廷、貴族的華麗氣度,實用壺大都小身、短流、耳把。清中期因文人參與,壺風儒雅,線條自然,不誇張低俗。
而到了清末及民初造型繁多,款識複雜,裝飾華麗且手段多樣,有的奇巧立異,有的華而不實,有的大而不當,有的纖弱柔美,也有簡單樸素、充滿文人雅趣的佳作。
清晚期 為盛款魚化龍壺 來源:壺友網紫砂江湖
泥料技術上來說,清早期和明末相差不大,比較粗拙,但到了清中期出現細泥,為55目左右,胎骨堅緻,色澤溫潤。清晚期泥色不如中期溫潤,泥色較多,出現夾有似梨皮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雨」或「桂花沙」。
制坯上,清代壺胎厚薄均勻,拍身筒、鑲身筒工藝成熟,壺底多有推牆刮底的放射狀整理痕跡。
燒制方式也由清代開始單獨燒成,燒造溫度均勻,過火、欠火現象極少,普遍為龍窯產品。。清早期壺身出水為單孔,清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清末出現模製。
清早期的款銘楷、篆並用,清後期篆書為主。完全使用甲子紀年表示年份。
明代的刻款多是在入窯前的坯體上用竹刀刻畫,而清初期以後竹刀刻就不流行了,多加鈐印章。清中期因文人參與,壺身常銘書畫。曼生書銘的壺,底款多數是「阿曼陀室」,沒有「陳曼生制」。壺底印款是「首對流,尾對鋬」,看款時壺把在下。
清晚期 邵友廷制蛋包壺 來源:壺友網紫砂江湖
民初壺形受商業影響,趨向實用,受復古風影響,常見沿襲前人舊作的摹古之作。
民國時期的泥料技術也逐漸發展,泥色紛繁,出現墨綠、黑色等。現代手工制泥約為60—80目,機械煉製則為100—120目。
民國 程盤根制段泥壺 來源:壺友網紫砂江湖
制坯上來說,民國至近現代壺的里外規整,手感好。隨著技術不斷的革新,幾乎沒有瑕疵。印章也變成了標準的三處,刻款則更為豐富,產滿現代元素。
總體來說,明代紫砂壺粗獷簡樸、裝飾也較為簡單,清代則趨向於精細化。了解明清兩代紫砂壺的大致區別之後,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年代制壺名家的作品風格,這樣做對提高自身的紫砂鑑賞水平有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