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金魚的熱愛完全不輸於現代人。即使在古代那種沒有氧氣泵,加熱棒,過濾器等等設備的條件,古人也能輕鬆將魚養活。並且,不僅將魚養活了,容器中的觀賞魚狀態甚至要比現在配備了各種設備的魚缸中的魚狀態要好很多。這就產生的一個問題:在那種啥也沒有的環境下是如何把觀賞魚養得如此好的?今天我們就來「穿越時空」,討論一下古法養魚之奧妙。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古代人用的是什麼樣的容器和環境飼養觀賞魚。他們一般將陶,石,砂,瓷這些材質作為養魚容器。但是最普遍的還是陶瓷那類,是沒有封釉的,不會漏水,也不會不透氣。這類材質非常容易附著藻類,特別是在古時候那些溪流泉眼的環境特別好,水質也很好,絲毫沒有一點點污染,這種沒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水是非常純凈的,因此就會生長出綠苔。這些綠苔除了幫助凈化水質以外還可以防止觀賞魚碰壁擦傷。綠苔只有水質好的環境才會出現。同時,這種陶瓷材質上和生化濾材有個共同點,就是「多孔」。多孔的材質就可以取代那些生化濾材的作用,培養硝化細菌等益生菌,這樣的容器就非常理想,天然!
我們再來說說環境。古人認為,萬物離不開光照。所以他們會將容器放置在有斑駁陽光並且通風良好的環境,一般在樹蔭底下。但是他們絕不會將其放在可以全日照的環境,那樣的環境養魚很快就成了煮魚。在有光照的環境下可以利於容器中一些藻類的產生,幫助藻類繁殖,而藻類恰巧就會凈水。
接下來我們說說古人一般養什麼魚。一般古代人養的都是一些顏色特別艷的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魚。金魚只是這些魚的統稱,這底下還是有很多細分的,比如碟尾,草金,龍眼之類的,其實那時候的金魚品種也不多,基本就這些而已。這些金魚都是比較耐寒的,屬於廣溫性魚類,是可以自己調節體溫的。不像現在的熱帶魚,受水溫的影響非常大,所以這就省去了加熱棒,冬天即使水面上結冰了,只要底下的水沒有凍結這些魚依然可以存活,只是不愛動,這樣新陳代謝也減緩了。金魚皮實好養,還好看,打理起來也是極為省心的。
說到底,古人養魚不用設備,靠的是天然的條件。這些天然的條件是如何幫助古人省下這些設備的呢?很簡單。
首先,陽光照射進水中就會長出藻類。這些藻類受到光照後就會開始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而藻類就成為了水中的溶氧機器。再來就是環境通風也比較利於溶氧,加上本身古人養魚不追求密度追求精養,所以也不會出現缺氧現象。
而加熱就不是必須的了,像金魚這種比較耐寒的魚種無需加熱,而在一些偏冷的季節和地區,魚缸一般是半埋在土地里的,這樣可以做到冬暖夏涼。古代人每天都會抽底,沒錯!每天,將金魚產生的糞便抽出保證水質清澈。而他們投喂的食物一般都是活食,所以也更加不會壞水。加上古代環境水資源很乾凈,不需要暴曬除氯,只要抽點水後兌一些新水即可,這就是古人保證水質良好的訣竅。
古代人因條件限制而腦洞大開,但是現代條件好了,我們不需要再進行這種古老的養魚方式,配合設備養,觀賞魚狀態更加棒!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i9Tw24BMH2_cNUghD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