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里養好觀賞魚要避免這3點,養魚新手跑不出這坑,請優化好

2020-02-28     養魚說

很多新手剛剛入坑的時候都會犯很多不該犯的錯誤。但是大多數錯誤其實對於魚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並不是很大。但是一些錯誤一旦犯了對魚的影響是相當得大,甚至達到不可反轉的程度。那麼有哪些錯誤是容易犯而且一旦犯下就極為嚴重呢?

一、換水次數以及換水量

養魚要換水,這是連外行人都知道的事情。可換水和換水方法是一樣的嗎?自然是不同。我記得我小時候養過一缸金魚。當時沒有什麼過濾,水位很低,用的是25厘米的魚缸,沒有任何過濾,只有一個增氧泵。每次換水的時候我都直接把魚撈出來放到桶里,然後倒光魚缸的水,刷乾淨魚缸,洗一下裝飾物,裝上新水後重新放入魚,然後放回原處。這可是妥妥的135養魚法,但是沒有7。這些魚在這樣的換水方式下活了一年多,但是後來毛病越來越多,炸鱗,腹水蜂擁而至。這都是換水惹的禍。

我們換水並不是單純直接把所有的魚缸水全部抽掉,添加新水。魚缸中需要硝化細菌來分解其雜質,如果你這麼換水很容易造成細菌大量死亡。但是為啥當時我養魚沒有一下子魚全死光呢?因為那時的金魚還算挺皮實,那個缸沒有過濾器,沒有細菌,也經常換水,有害物質全靠換水換掉。魚缸的過濾系統是可以大大減少魚缸換水次數的。但是你這麼一換水,細菌大多是九死一生,倖幸苦苦培養的細菌全死了。如果減少換水量,每次1/2可以嗎?可以的,但是容易水溫波動,pH值波動。


正常情況下我們每次換水1/3或者1/4,每周1次。這樣可以抽走底部魚缸堆積的髒東西,和水中一些細菌分解不來的雜質,保持水質穩定。如果不換水的話,稍微久一些觀賞魚毛病就多了。也許你會看見魚缸里水很乾凈,但是魚毛病特別多,這都是那些有害物質惹的禍。在你看來水乾淨著,但是其實底砂,縫隙堆積了無數雜質,水中漂浮著你看不見的有害物質。換水,就是為了預防雜質,有害物質堆積過多。每次換水量少,可以避免水溫波動過大,pH值波動過大,不易對觀賞魚造成刺激。當然換水不能頻繁過多,一周2次也就到頂了。

二、胡亂下藥

生病需要吃藥。但是人體內含有白細胞,他們可以攻擊病菌。很多人感冒沒吃藥,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不要低估生物的自愈能力,人手上會癒合,植物受傷會長出愈傷組織,觀賞魚生病了也會自己痊癒。

如果剛剛到家的觀賞魚充血了,你下一堆黃粉甲基藍是不切實際的。是藥三分毒,充血適當調養一下其實很快就好了。如果魚有一些皮外傷,魚鰭破了,什麼的,新手們就表現得特別害怕,趕緊扔一大堆鹽,殺菌藥進去。

其實魚的自愈能力很好,如果的輕微的破損,沒必要用藥就不要用。藥物一般適用於觀賞魚長了一些寄生蟲,比如車輪蟲,鞭毛蟲什麼的,他們不會自己消失,反而越來越多,你就要下一些藥殺死他們。如果只是一點點皮外傷,魚鰭破了什麼的,很快魚就會痊癒,而且痊癒得很完美,你只要提供個安全安靜的環境很快就好了。藥物不是萬能的。


三、亂混養

觀賞魚的產地都很豐富,在中國就有很多原生魚。東南亞地區有各種雷龍魚,南美洲的亞馬遜河裡更是物種豐富。他們來自不同的產地,適應的水質,環境,溫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亂混養,比如金魚和雷龍魚混養,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它們喜好的水質溫度都不一樣。一個缸里要麼就全部都養同個原產地的原生魚,要麼更簡單地就養同個品種觀賞魚下面,不同個的細分品種。這樣它們所喜好的水質溫度都差不多,也更容易養出狀態。相反地,一種冷水魚和一種熱帶魚混在一起,溫度高,冷水魚受不了,溫度低,熱帶魚受不了。

同時,還有一個點需要大家去注意,一些喜歡獨居的魚生性好鬥,比如雷龍魚,鬥魚,羅漢魚。如果你混一些小型魚,比如寶蓮燈,紅綠燈,白雲金絲,它們大機率是會被攻擊。雖然有時候它們也是來自同一個原產地,不過如果在太狹小的魚缸裡面,小魚就顯得比較危險。當然了,這也和不同的魚性格不同,如果是對魚的脾性非常了解的養魚大神,也有可以做到體型大小懸殊的觀賞魚,能夠非常完美地混養在一起的。

這三個錯誤是最容易犯的,如果你正要犯下這些錯誤,那麼一定要趕緊住手!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sAkl3ABjYh_GJGV9w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