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自古以來好學之風鼎盛,亦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被大詩人陸遊盛讚「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而眉山「千載詩書城」的讚譽少不了教書育人者的功勞,清代劉鴻典、李昶元皆是教育界的典範,他們雖然出生農家,但志存高遠,通過讀書成為一代名儒,可貴的是,他們晚年都選擇回眉山傳授一生所學,教書育人,終成一代教育家。
劉鴻典:棄官從教的博學名士
劉鴻典研究莊子的專著。
劉鴻典,眉州眉山(今眉山市東坡區)龍安鋪人,字寶臣,具體生卒年不詳,清代後期眉州博學名士,是槐軒先生劉沅的四大弟子之一。劉沅是清代四川學者,是歷史上少有的被人奉為教主的學問大家,其著作《槐軒全書》,以儒學元典精神為根本,融道入儒,會通禪佛,體大精深,鴻篇巨製;又創立槐軒學派,名震一時。劉鴻典是劉沅的得意弟子,整理了劉沅晚年多部作品。
劉鴻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這和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劉鴻的先世以務農為主,他年幼喪父,境況不佳,差一點荒廢了學業,後來,他從三蘇父子讀書成名中受到啟發,於是立志發憤讀書。不久,劉鴻典進入當時州學學習,咸豐辛亥(1851)年,他考中舉人。
劉鴻典在眉山書院擔任主講三年,繼而在富順、自流井(今自貢)、威遠呂仙岩等地設帳從教。同治元年,劉鴻典因教績顯著升為順慶府西充縣教諭。在任六年,又因文行俱佳、教化有方而升遷為廣東雷州府徐聞縣知縣。
劉鴻典到任後,執法廉明果斷,卓有政績。後因辦理一樁當地土豪強姦案,不徇私情,公正判案,不幸得罪上司而被藉故解職。當地士林正直之士知道劉鴻典解職的真實情況後,深深為他抱不平。臨別之際,人們紛紛賦詩餞行,以表達惋惜同情之意。此時的劉鴻典,對腐敗黑暗的官場生活失去了興趣,決定從此「去宦從教」,對解職一事淡然處之,不縈於懷。
回到家鄉四川後,劉鴻典重操舊業,到處設帳教授,長年累月與門人弟子講學不斷,受到士林人群的廣泛好評。劉鴻典返歸故里眉州時,曾仿蘇東坡寫過一首流傳至今的《和陶淵明歸去來辭》,充分表現他豁達開朗的品格和對官場黑暗的憤慨。
劉鴻典在故鄉畢生授徒,研究學問,足不履塵世,善於在林泉之下頤養身心,最後以75歲高齡壽終於威遠呂仙岩。他一生著述甚多,計有《思誠堂古文》2卷、《古詩》2卷、《莊子約解》4卷、《楞嚴經贅解》4卷、《村學究語》1卷、《醒迷錄》1卷、《訓蒙草》1卷、《指月錄評》10卷《稗鈔》2卷。
李昶元:才華橫溢桃李滿堂
美麗洪雅
李昶元,號竹山,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卒於清光緒十年,一生經歷五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為晚清著名的詩人、教育家。他官至工部主事、鎮寧知州,然而深惡晚清的官場氛圍,最終辭官返鄉,一心扎進了教育事業。他晚年曾主講於洪雅雅江書院,為雅江書院院長,在他的教導之下,該書院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
「八歲學吟五七字,十二歲學作文」,李昶元雖是農家出身,然而自幼聰穎,思智過人,才華橫溢。他深得洪雅名士張霞泉賞識,於道光十年被招至張霞泉門下課讀,數年之間,即學有所成。
咸豐五年,李昶元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又考中進士,任工部主事。母親去世後,李昶元安守孝道,回家丁憂,並在家中侍奉父親,不再外出。幾年後,父親去世後,蜀地亦發生叛亂,李昶元在四川和雲南之間遊學,先後在冶官、日南州、漢中府及嘉州等地書院擔任主講,培養出很多人才。
同治十一年,李昶元任鎮寧知州,他為官重實幹,政績極佳,且深得一方百姓信任。然而晚晴的官場狀況,讓李昶元心灰意冷,於光緒三年,他毅然辭官返鄉。李昶元辭官返鄉後,潛心於教育,先後執掌眉山書院及洪雅雅江書院,後任雅江書院院長。雅江書院位於風景如畫的青衣江畔,為清代經濟學家盧見曾創建,乃當時蜀中極為著名的書院。
李昶元在書院期間,為諸生撰《學子準繩》等書,書中告誡諸生,要以天地立身,行世界之道。在他看來,清代科舉制度有種種弊端,使他最不滿意的是,許多讀書求學之人,「帖括之外,一無所知」,即除了死記硬背應付科舉之外,生平所學別無任何用處。因此,他竭力提倡多讀經史考據、古文詞章和一切可以經世致用之書,並深惡痛絕地提出「惡濫時文,奪其本務」。學以致用,絕不只做筆墨文章,便是李昶元始終堅持的教育主張。
他在《雅江書院記》中繼續宣揚這種主張:「讀書何用?曰成人才」、」宜讀何書?曰『在擇術』」、「宜擇何術?曰『無定』,經史小學、輿地推步、算術、經濟、古文詞,皆學業。」
可知,李昶元提倡多元化的學習,他所說的「無定」,即針對當時科舉制度中已極為固化了的思維模式。在那個八股文盛行的死氣沉沉的年代,李昶元的教學方法,無疑具備一定的前瞻性。
正因這些務實的教育理念,李昶元在青衣江畔,培養了一大批有為之士:如弟子王伯年,官至湖北松滋知縣,後擢作長沙知府;王藩,官至廣西泗誠知府;王德元,官至貴州大定(今貴州大方縣)知縣;王道,官至松桃廳同知,後至鎮遠知府;王德昌,官至貴州黎平知府;王必昌,官至貴州大定知縣;王道昶,官至江西石誠知州;葉含章,官至湖產江陵道尹;費崇基,官至戶都淅江司主政,等等。
丹心似火,育得桃李滿天下;學以致用,教得諸生盡乾坤。李昶元放棄了仕途榮耀,而把一縷書香,永遠地留在了青衣江畔。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眉山傳統村落進入世界視野~「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今日開幕
難得一見!絕對不可錯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彭山船工號子喊號啦!!
蘇軾與古琴藝術 ,及其音樂美學思想
知否?高端國際會議為何選址眉山
清音和暢~穿越千年的古今唱和
在成都遇見蘇東坡
行攝眉山 | 「散打」太和古今
18位國內散文名家齊聚洪雅,讓美景從現實走進文學
還能這樣玩?!快來看彭山謎語大咖帶你玩轉謎語大會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