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官宣離婚,對孩子心理影響究竟有多大?昨天這件事體現他用心

2019-07-28   男孩家長幫

一起學做好父母專欄

就在剛剛,微博爆出了文章和馬伊琍離婚的消息,兩位當事人也在微博上發表了離婚的消息。馬伊琍說:你我深愛過,努力過,彼此成就過,此情有撼,然無對錯。往後,各生歡喜。兩人的孩子大女兒文君朱,小名愛馬,這個名字真的是意味深長啊。大女兒如今也是11歲的年紀了,算是大女孩了,不知道父母的離婚對於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也不知道這兩個孩子是跟著父親還是母親呢?


據說昨天文章還陪女兒學習舞蹈,現場還有孩子的外公外婆,說明彼此在孩子上的親情紐帶是割不斷的,知情人透露文章夫婦五月份就已經實質性離婚,今天只不過是因為媒體爆料之後的一個兩人的公開官宣而已,他們彼此已經做好了心裡準備。

隨著心理測量的越來越精細化和精準化,得出的數據表明離婚對孩子的傷害遠遠比父母們想像得要高得多,據婚姻心理專家介紹,現代西方的心理諮詢師都在積極呼籲有孩子的家庭,在處理離婚問題上更多要考慮孩子,顯得更為慎重一些。

​離婚家庭的孩子最容易產生的負性心理有以下幾種,這裡列舉一下:

1、不安全感:父母的離婚不是一瞬間的決定,而必然伴隨某些核心事件(文章出軌門應該算對夫妻關係衝擊的一個核心事件),某個漫長的過程,大多數離異家庭都會有爭吵、暴力的景象發生,當然,如果雙方都是所謂的體面人、理性人,對外表現恩愛,在家裡就是冷暴力,家庭關係陷入冰點。無論是熱暴力還是冷暴力,孩子在家庭里都是親眼目睹的,等他們稍稍長大一些,也會懷疑家庭的意義,對未來的擇偶產生心理陰影,始終是一種不安全心理。

2、自卑心理:這種心理與幼年喪父喪母的孩子體驗是類似的,就是一種失去感,就如同原本是封閉溫暖的一間屋子,忽然失去了一面牆壁,對孩子來說一下子沒有了保護,赤裸裸展露在世人面前。一旦父母離異,不管孩子跟著哪一方,孩子都有一種失去了親人的感覺,會有一段比較長的自卑期,感覺在小夥伴面前抬不起頭來,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往往在我們的教育實踐裡面,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學業也是不太穩定的。

​3、對抗心理: 由於父母的離異,以及隨後父母各自的再婚(父母年紀尚輕,再婚也是一定的),新的家庭成員的誕生,孩子無形中得不到積極的關注,雖然有的父母承諾會給孩子完整的愛,但很顯然客觀上已經不完整了。這些孩子為了贏得更多的關注,就總想在別的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絕對權威,對繼父或者繼母不太友好,甚至與周圍的人產生對立情緒。另一種傾向是「破罐子破摔」心理,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有的甚至產生對美好東西的破壞快感,這是要引起父母注意的。

4、角色行為的誤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不是隨便說說的,這裡並不是要每一個父母去考個教師資格證,而是父母在家裡的所有行為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個示範,請注意,這裡「示範」是一個中性詞。可以說好的示範,也可以是壞的示範。現實里的離婚家庭一般都是在做「壞的示範」,當然這裡的壞不是說父母是絕對的壞人,因為婚姻關係的破裂有很多因素,只是彼此不適合而已,個體而言除了個別存在絕對的惡行之外,一般都是普通人。但他們的思維和行為綜合起來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壞的示範,這對孩子成年以後的情感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無疑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離婚是父母雙方作為成年人對婚姻關係的一種解除,當然其中會涉及對孩子撫養的問題,這也僅僅是法律層面的客觀論述,最關鍵的是孩子作為一個弱勢的當事人,走出這些心理的誤區呢?

1、在決定離婚之後,如果孩子已經十歲以上,例如文章的大女兒已經十一歲了。那就要首先和孩子交流,爸爸媽媽由於某種原因不生活在一起了,但對孩子的愛沒有變,彼此約定經常見面,也可以通過寫信或者微信的方式。這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尊重,讓他明白自己也是一個當事人,只是一個沒有決定權的當事人,父母離婚這件事不應該是孩子在人家背後指指點點中獲悉,而應該是父母親口告訴他,讓他覺得父母對自己是尊重的,像個大人一樣的參與這件事。

​2、父母離婚只是大人不適合在一起,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也是無錯的。大人找個機會告訴孩子,家庭的組織形態可以是多元化的,有的家庭有爸爸媽媽,有的是只有爺爺奶奶,有的還是養父母,所以,孩子需要接受自己現有的一切,對將來孩子走入社會或許有幫助。這裡還有重要的一點,離婚之後,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這是許多世俗婚姻里最讓人詬病的一點,媽媽在孩子面前把前夫罵得一文不值,爸爸也把前妻說得低俗不堪,孩子就會得到這樣一個印象:我就是這樣的兩個下流無恥的人生出來的,我天生就是個壞人。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具有暴力傾向,而且在出現暴力事件時,出手往往比較兇狠殘忍。

3、離婚之後,有一方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在法律上擁有探視權,這也是法律上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一個保障。所以,雙方不僅在生活上多關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離異父母經常會有這樣一種心理,一方好久不和孩子在一起了,一見面就首先滿足孩子在物質方面的需要,要啥給啥,而往往忽略了孩子思想、精神方面的交流。曾經有一個媽媽,離婚後每次見孩子都是打扮得很優雅得體,帶著孩子吃個飯,聊個天,孩子成長得非常健康,始終沒有自暴自棄,最終以高分考取重點學校,這樣的案例是非常好的示範。

​4、父母儘管分開了,但在一開始就要讓孩子知道,他有選擇和哪一方生活的權力,也有權隨時去看望另一方,父母不能把孩子作為要挾對方的籌碼,在決定孩子跟哪一方時充分考慮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尊重孩子的選擇。現實中,有的孩子會陷入矛盾,去了一方帶回來的東西,會被另一方扔掉,伴隨著許多不好的言辭。也有一個孩子喜歡到爸爸那裡去,什麼原因呢?因為爸爸那裡有一台無人看管的電腦,他就可以盡情玩耍,而爸爸也不會管他,結果媽媽知道了,自然會發飆,因為自己苦心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被孩子的爸爸一下子打破了。類似這樣的矛盾,需要父母雙方及時溝通解決,總的原則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著想。

離婚對於夫妻雙方來說有各種解讀,例如文章和馬伊琍,他們的微博留言依然是美好的,餘生各自歡喜,這種態度是比較通達。從昨天還在陪舞,還在和馬伊琍的父母在一起良性互動的情況來看那,相信他們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會妥善考量的。一定儘可能地減少離婚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微博回應文字再美,離異對孩子的影響註定是存在的,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