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費納兩人統治的網球年代中,喜歡1970年代那種網球氛圍的球迷,進到球場可能會以為自己進到了瑜珈教室,畢竟從來沒有人見過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男子選手是這樣相處的。費德勒不管球場內外都是一名紳士,而納達爾則像是一個令人喜愛的小孩子,他們兩位一路走來都體現那種「閉起嘴巴,用賽場表現說話」的態度,只要想想他倆合計已經拿下了39座大滿貫男單冠軍,你就能體會這樣的態度有多麼不容易。
當然,男子網壇並不總是如此的,費納引領的潮流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新奇的,比利時名將克里斯特爾斯就說她從來沒看過阿加西在公開比賽場地練球,也沒有看桑普拉斯在公開比賽場地練球,他們總是在別的地方訓練。而費德勒和納達爾不一樣,他們總是在訓練場練球,他們和其他的選手一起訓練。很神奇的,這種態度也漸漸滲透到了女子網球界。
我們可以說費納二人合力開啟了網球史上「愛與和平」的純真年代。不過這樣的太平盛世,朗朗乾坤,還是激起了針對網球這項運動的本質與時代風格的辯論,好比說自認為是永遠的「局外人」的康納斯,他就直言不諱地針對費納純真年代表達了他的意見:在我的那個年代,場上沒有愛與和平這種事,那種對抗與互相排斥的關係,有點像拳王阿里對上弗雷澤,跟現在男子網壇的「趨勢」是差很多的,我認為真正的對抗關係,是應該帶有憤怒的氣息!偉大的網球對抗是不需要太有禮貌的,我希望麥肯羅現在看到我,還是可以說出:是啊,我曾跟眼前這傢伙有過激烈的對抗,而當時我真是恨死他了!而這種話我也希望能從博格或者倫德爾身上聽到,當時的球場上沒有擁抱。
從康納斯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位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網壇名將,對愛與和平並不那麼讚賞,當然許多人聽到康納斯的觀點都覺得他簡直是一頭動物,喜歡跟任何人、任何事都作對,每個人都是他的敵人,他從頭到尾都在尋找並製造敵人!然而,網球史若缺少了康納斯與他那特有的風格,可能將會徹頭徹尾不一樣,別忘了康奈斯生涯共拿下了109座冠軍,至今仍是難以企及的紀錄。
網壇名宿帕特·卡什說現今的男網選手相對比較冷靜,而他那個年代的許多選手在性格上都非常暴躁,康納斯、納斯塔斯、麥肯羅、貝克爾包括卡什自己,都是這樣。他們大放厥詞,說自己是多麼優秀,也幾乎不說對手的好話,就拿卡什自己的經驗來說,他會跟艾德伯格和馬茨·維蘭德聊天甚至說笑,但在他的記憶中,他從來沒有跟倫德爾或貝克爾講過話!
康納斯認為現今的網球選手有許多優勢,好比說專屬訓練員、理療師、裝備等等,他們有更好的機會去打出名堂,但如果你要站上頂峰,你必須要付出與犧牲,就跟納達爾一樣,他所體現的精神就是網球的意義,你每次上場(不管練習或比賽)都在追尋完美,你不確定最終是否能達到目標,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向前邁進!
康納斯喜歡納達爾的工作方式,納達爾出門、認真打球,為了勝利可以奉獻出一切努力,而當結果出爐,比賽/練習就結束了,納達爾會離開,而不是不斷講些如果當時的託辭,在職業網壇,金錢當然是隨著勝利而來的,但在他看來,納達爾其實並不那麼在乎金錢……
康納斯的說法讓人想到貝多芬,造就偉大藝術的,是渴求,而非需求,然而藝術成就一但夠高,便會成為新的需求。好比說我們這世界原本不需要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但等到此曲一出,情況就不同了,聽過的人再也無法想像生命中沒有此曲會是什麼模樣?我們開始需要貝多芬,但不是出於天生的需求,而是因為貝多芬把自己的渴望表現在他的音樂上,才促成這一切。
費納對決的意義,之於網球迷,或許正是如此!
球迷期待他們對戰,願意深夜不寐地守在螢幕前觀賞比賽,球迷想要看他們,也不管他們一年要打上幾場,就算每個禮拜都對戰也沒關係,我想這就是對抗。也許當雙方職業生涯終了,大滿貫冠軍數量並不影響球迷想看他們對戰的渴望,他們激起了火花,成為一種新的需求,因為看過他們比賽的人都知道,可能也無法再想像,若一個沒有他們出現的網壇,會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