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趙孟頫《續書譜》

2020-04-09     愙齋書法

趙孟頫真跡《續書譜》,《續書譜》釋讀原著為宋代著名詞人姜夔,鮮于樞說:「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


【始】

【1】《續書譜》鄱陽姜夔;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


【2】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西台輩以行為草。亦以古人有專工正書者,


【3】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書千字,不抵行書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


【4】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白雲先生、歐陽率更《書訣》亦能言其梗概。孫過庭論之又詳,可參稽之。


【5】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鍾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洒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


【6】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畫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干祿字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且


【7】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畫多者宜疏,少


【8】者宜肥,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以私意參之耳。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惟務勻圓,專師虞、永,或謂體須少匾則自然樂正,


【9】此又有徐會稽之病。或云: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真書用筆,自有八法,我嘗采古人之字列之為圖,今略言其指:點者,字


【10】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之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丿]、[乀]、者,字之


【11】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乚]、[亅]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


【12】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


【13】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故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曰:「無垂不


【14】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大令以來,用筆多尖。一字之


【15】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於成體之後,至於今世尤甚。 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


【16】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歐陽率更結體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美,雖小楷而翰墨灑


【17】落,追踵鍾、王,來者不能及也。顏、柳結體既異古人,用筆復溺於一偏。予評二家為書法之一變,數百年間,人爭效之,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書法之無助,而魏、晉之風規,


【18】則掃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則濁俗不除,不足觀。故知與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姜堯章《續書譜》簡帙當


【19】多餘此幀,特錄其真、行二體之結構用筆耳。苟能神而明之,則雖各體,當亦不出此中。合衛夫人筆陣圖硬筆臨帖而觀之,而書道於


【20】是乎無遺議矣。至治元年九月十日過吳門書與顧暮夫友契,子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JdFXXEBrZ4kL1ViC5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