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沈度 |「台閣體」第一人

2020-06-13     愙齋書法

原標題:「愙齋書法」沈度 |「台閣體」第一人

對書法了解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對書法名家挖掘得越深,就越是感嘆中國古代牛人的厲害程度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想像。

在書法的江湖中,不是只有二王,也不是只有顏柳趙文,也不是只有宋四家,甚至還不只是有晉唐和宋,即便是在明清,也有很多高手。

同樣的道理,對於一門藝術而言,書法一方面是中國古代的優秀人才走向高層的必備之技能,所以但凡有文化進入體制內的人,都必須要能寫字,先不說寫得怎樣,這樣每日都寫字的基本功訓練,就是現在人所永遠也不能具備的。

其次是,由於有強大的文化土壤,所以無論是廟堂還是江湖,好文好字者均可以來幾筆,所以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可以誕生偉大的書法家。

當然,絕大多數大書法家本身就是官員,這也說明,這一群體就是精英群體,起碼在古代是這樣。

而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這個人,他也是來自官場,他是明朝人,供職翰林,謀得這一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寫得一手好字。他就是沈度。

沈度不簡單,特別是在書法上,可謂是什麼都能寫,無論篆、隸、真、行書,樣樣精通,加上老沈家這方面實在厲害,他弟弟沈粲書法也不遑多讓,所以兩兄弟就被人合稱為二沈。

由於供職朝廷,拿人俸祿,就要替人寫字,所以當時朝廷很多金版玉冊、重要制誥都出自他的手筆,又因為當時八股科舉,讀書人紛紛效仿,成為流行一時的「台閣體」。

這個書體,嚴格意義上說,確實扼殺了書法的創造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書法體因為嚴謹且崇尚法度謹嚴,所以看起來往往絲絲入扣,清秀耐看。

明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因此後人將沈度作為館閣體祖師。

館閣體作為官方使用的一種書體,強調共性,強調規範,本是無可厚非的,以批評館閣體缺乏個性為由而藉機兜售今人丑怪的書風,顯然暴露了不健康的心理;而從欣賞美的角度出發,缺乏個性的東西也是不完美的。

沈度的書法造詣明楊士奇《東里集》中是這樣說的:「善篆、隸、真、行、八分書。洪武中舉文學不就,成祖擢為翰林典籍。

一時翰林善書者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廣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並說沈度的書法,以「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

沈度作品書寫上一筆不苟,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

結構以方正為主,各部停勻,屬於楷體,頗具晉唐古法,又有子昂筆意。可惜了這樣一代書法家卻要被「館閣體」三字所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1YUrXIBiuFnsJQVsq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