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哈薩克族自治縣。阿克塞地處甘、青、新三省(區)交匯處,敦格鐵路、國道215線、省道314線、瓜格高速貫穿全境,是進出新疆、青海以及西藏的重要關口。全縣轄2鄉1鎮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4萬人,戶籍人口9046人。其中,哈薩克族323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6%,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
截止2015年底,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5.1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4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9.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8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9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560元。
地域廣袤遼闊,資源相對富集。全縣總面積3.14萬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大部分為荒漠、戈壁和草原,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小。境內已發現鐵、錳、銅、石棉、石灰石、藍晶石、花崗岩、白雲岩等37個礦種,礦產地55處。縣域內蘊藏著豐富的風、光、水等可再生資源,具有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在435瓦/㎡以上,有效風速時數在7200小時以上;全年太陽能輻射量6480兆焦/㎡,年日照時數達3315小時,達到了全國太陽能資源分類的第一類地區;境內主要河流有大、小哈爾騰河和安南壩河三條,流域面積8560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52億立方米。自治縣被評為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的縣市之一。
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結構優化。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堅持擴張總量和提高質量並重,主攻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牧業和民族旅遊業三大產業,培育了以新能源、建材、金屬非金屬加工、化工、石棉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為主的「五大產業集群」,相繼建設了鐵精粉、干法水泥、硫化鹼、高原風電、光電、光熱、石棉尾礦綜合利用、石材加工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形成了多元產業競相發展的格局。推進了以溫室種植、設施養殖、休閒觀光為重點的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培育了以大棗、葡萄、蜜瓜為重點的林果種植業,實現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依託獨特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文化,搶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打造了以哈薩克族美食文化節、阿肯阿依特斯盛會、賽馬會為亮點的文化節會,開發了大小蘇干湖、水上樂園、多壩溝胡楊峽、野生動物園等一批景區,推進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阿克塞縣阿爾金山之秋
民族風情濃郁,人居環境優美。1998年新縣城搬遷後,高點定位規劃,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以民族特色、宜居宜游為思路,打造戈壁明珠城和民族旅遊城,城市建設水平快速提高,城市道路硬化率、自來水入戶率、供電、供熱普及率、天然氣普及率均達95%以上;縣城綠化覆蓋率達45.2%,城鎮化率超過96%。移動通訊實現村級單位全覆蓋,75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貫通南北,凈化水廠、綠源水庫和工業園區水庫等建成並投入使用,引哈濟黨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先後建成民族風情園、會展中心、水上樂園、全民健身中心、哈薩克民族博物館、文化中心、集中供熱等一批惠民精品工程,城鄉居民享受到了現代城市文明生活。自治縣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園林縣城、園林綠化先進集體、農村社區建設實現全覆蓋示範單位」,規劃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蘇干湖
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幸福。實現學有所教,率先普及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免費教育,實行高中異地辦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現病有所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覆蓋城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城鄉全覆蓋。實現老有所養,全縣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將全縣年滿16周歲的農牧民和城市非職工居民全部納入養老保險範圍,參合率達100%。
蘇干湖
實現貧有所濟,將城鄉一體化的低保標準提高至480元,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實現住有所居,建立多層次立體式惠及城鄉居民的住房保障制度,戶均住房面積達到120平方米。實現娛有所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實現全覆蓋。文明城鎮、文明鄉村、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深入持久開展。昔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實現了從住氈房到住高標準住宅,從帳篷流動小學到現代化教學,從馬背傳書到用上了行動電話,從聽收音機到看上了數字網絡電視,從燒牛糞到用上了天然氣等歷史性的跨越。自治縣兩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 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