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布一份罰款名單,名單上52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總計被罰款23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2億元),這些企業是因為違反了《反壟斷法》或者說《反不正當競爭法》而遭到罰款,涉及到的輪胎企業為普利司通美國公司、通伊歐美國公司和德國馬牌美國公司。
法院稱這些企業主要是通過價格壟斷來壓制和消除價格競爭,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人為地提高了消費者的支出,降低了市場競爭力。最新的一項罰款發生在2019年11月6日,被罰企業是DENSO。
其實在輪胎市場,這樣的價格壟斷無處不在,除了美國,在韓國,日本,中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都有輪胎企業因為價格壟斷被處罰的案例。
今年韓國大型輪胎企業們因為涉嫌價格壟斷,不允許經銷商以低於企業規定的最低價格進行銷售,並且對違規經銷商採取斷供輪胎來威脅,總計被罰款約60.1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546萬元),其中最高罰款額高達4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358萬元)。
為什麼這些輪胎企業被處罰?
根據某些國家相關部門的說法,輪胎廠限制售價的做法違反了公平貿易,損害了消費者以合理價格買到更好輪胎的機會。處罰主要是從消費者權益和公平貿易的角度出發。
但是這種處罰管用嗎?顯然沒用,處罰之後企業依然我行我素,在輪胎行業已經逐漸形成了「行規」或者說是潛規則。國內輪胎企業搞價格壟斷是明目張胆,基本沒人管。一些經銷商堅決擁護輪胎廠的英明舉措,大罵擾亂市場價格者。但是當輪胎賣不動的時候又偷偷搞竄貨,搞低價促銷,轉手就自己打自己的臉。以上種種無非就為了一件事,賺錢!
在這裡輸入你的內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鍵把所有文字刪除,請保留一個或者用滑鼠選取後直接輸入,防止格式錯亂。
輪胎工廠為什麼喜歡搞價格壟斷,主要為了保證自己有錢賺,同時保證跟著自己的經銷商能夠踏踏實實有錢賺。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輪胎市場,賺錢已經越來越難,低價競爭讓這些輪胎從業者利潤微薄,經營越來越難。一個年銷售額在1億元人民幣的經銷商向輪胎商業抱怨說,如此漂亮的銷售額,最後能夠拿到手的利潤只有幾十萬。低價競爭、竄貨、正在不斷稀釋產業利潤,壓縮利潤空間,最終到達輪胎從業者手裡的利潤正在越來越少。
但是從消費者層面已經自由貿易而言,輪胎工廠限制售價確實剝奪了消費者以更低價格買到更好輪胎的權利,同時也限制了輪胎市場的買賣自由。有些經銷商就是想賠錢賣輪胎,就是要低價搶市場,沒有法律規定不許這樣做,但是輪胎廠會橫加干涉。工廠為了控制經銷商的售價,不惜對輪胎整個銷售過程進行監控,如果經銷商敢忤逆工廠,工廠還會採取斷供或者減少輪胎供應等措施威脅經銷商,總之,工廠的意思就是我們家的輪胎,我們自己說了算,賣多少錢得聽我的,讓你賺多少也得聽我的。
在這裡輸入你的內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鍵把所有文字刪除,請保留一個或者用滑鼠選取後直接輸入,防止格式錯亂。
輪胎廠這樣的做法更多的是維護廣大經銷商的利益,畢竟經銷商是輪胎廠最大的客戶,有時幾家經銷商就能完成一家輪胎廠一半銷售任務,不維護經銷商利益的工廠那是在自尋死路。而維護這些經銷商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限制售價,讓這些在自己鍋里撈飯吃的經銷商都能有飯吃,有湯喝,而不是讓他們自己亂搞,最後把鍋砸了。
輪胎廠如此維護著經銷商和零售商的利潤,也讓經銷商和零售商養成了一種安逸的心態,所以當竄貨者,電商襲來的時候,他們除了罵聲再沒有更像樣的回擊。
有人維護行業規則,有人破壞行業規則,維護的人違法,破壞的人違規(行業不成文的規矩規定)。站在消費者角度放眼看去,都是奸商,站在經營者角度看去,都是血淚。輪胎廠之所以面對天價罰款依然屢屢以身試法,是為了自己和經銷商能夠生存。這是一場關於不要臉還是不要命的抉擇,而輪胎企業的最終選擇是要命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