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團成員在武平縣思明高新園區採訪
編 者 按
全新起點、更高站位、創新思路。為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發展的重要部署,營造推動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12月16日,由廈門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的「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在10天的時間內,採訪團成員分別走進龍岩、三明、泉州、漳州、廈門等地,親身感受閩西南五市協同發展以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所取得的巨大變化。本報從今天開始,連續刊發閩西南五市在協同發展中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亮點。
12月16日至17日,「走進閩西南」主題採訪團成員分別來到武平縣思明高新園區、晉江(長汀)工業園區、長汀縣醫療器械產業園、長汀縣金龍稀土有限公司等,他們入廠房、到生產第一線,詳細了解企業、園區運行和發展情況,並走進武平縣城廂鎮雲寨村,感受雲寨村的美麗風景。
協同合作 蓬勃發展
武平縣思明高新園區即武平縣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是由武平縣人民政府與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於2017年11月被認定為第五批福建省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地處岩前鎮,規劃面積7.52平方公里。共建園區圍繞「功能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集聚效應明顯、生態環境優美」要求,紮實抓好招商引資,做好項目服務,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重點發展新型顯示與智能終端、新材料等產業。
武平縣思明高新園區管委會主任賴添良介紹,截至2019年11月底,入園企業共有59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預計2019年全年實現總產值84億元,同比增長6.22%;繳交稅收3.5億元,同比增長3.24%;實現工業用電量5.16億度,同比增長0.78%。
成立晉江(長汀)工業園區是省委省政府實施山海協作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是晉江、長汀兩地緊密合作共建的載體平台,是福建省第一批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省級農副產品加工示範園區、龍岩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載核心區。園區於2012年6月成立,規劃總面積15000畝,覆蓋河田、塗坊、南山3個鄉鎮。按照「解放思想建園區、綠色生態定產業、先行先試創體制、科學聚集促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區位、生態、交通等優勢,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分期實施、逐步推進,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為科技含量高、功能齊全的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載區,實現工業發展與生態建設齊頭並行,為山海協作探索經驗、作出示範。
園區成立以來,晉江、長汀兩地投入共建資金4.96億元,目前園區共有企業2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2018年園區實現規模產值12.5億元,同比增長25%,今年1至11月實現產值11.7億元,完成稅收830萬元。
長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出台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政策,以打造「全省首個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地」為目標,決心舉全縣之力建設服務一流、配套設施完善的醫療器械產業園,通過「築巢引鳳」,吸引國內外醫療器械企業入駐。
產業園總投資約10.6億元,共設騰飛園區和工業新區園區兩個園區,騰飛園區於2016年11月開工建設,2018年初全面竣工,生產康復、醫用耗材、體外診斷系列、數字超聲系列等26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已陸續入駐騰飛園區開展廠房裝修、產品檢測或報證。工業新區園區於2017年9月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底主體建成,2020年6月全面竣工,主要功能包括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培訓接待、綜合辦公、生活配套等。
長汀縣金龍稀土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福建省稀土產業的龍頭企業,是全國六大稀土產業集團公司之一、上市公司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占地650畝,總投資40.5億元,形成從稀土礦開採——稀土分離——稀土金屬——精深加工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主動融入 蓄勢騰飛
自2018年8月,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以來,我市建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同年9月就出台《龍岩市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15個方面重點任務,建立17個對口部門對接機制,全力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
我市建立加快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重大項目台帳,共梳理111個總投資2852億元的重點項目,策劃生成14個總投資400.5億元的重大項目。此外,我市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漳平等六個縣(市、區)與廈門翔安、同安、思明、海滄、湖裡、集美等六區續簽共建協議,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與廈門火炬高新區新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同時,積極推進協作園區建設,推進廈門龍岩山海協作經濟區、晉江(長汀)工業園區、武平縣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即思明高新園區新發展;建立廈漳泉龍九龍江等流域治理聯動機制。目前,全市三條主要流域一到三類水比例達95.5%,2018年9月首次全部消除劣五類水質小流域,為廈門、漳州提供了優質生產和生活用水。
據悉,下一步,我市將圍繞構建「一市兩區三組團」城市發展格局和「五基地六產業七景區」產業發展布局,充分利用「6·18」、「9·8」廈門投洽會等平台,加強與兄弟地市在有色金屬、機械裝備、文旅康養、數字、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現代農業等產業協作。在產業平台建設上,重點攜手廈門把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打造成全省區域協作的標杆。加強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健全與廈門、漳州流域治理聯動機制,共同出資、共同監測、共同整治九龍江流域,共飲一江清水,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緊緊圍繞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規劃編制描繪的藍圖,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產業協作的承接地、山海合作的聚合點、互聯互通的樞紐地、生態協同的示範區。
點贊龍岩 暢想未來
龍岩是紅色聖地、生態福地、客家祖地、創業寶地。在龍岩採訪的兩天時間裡,採訪團成員一路參觀、一路體驗、一路探尋,感觸很多。
「龍岩是革命老區,廈門是經濟特區,兩地需要互相推薦、互相宣傳。」廈門日報記者黃樹金感慨:龍岩的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都非常豐富,這裡的人們幹事創業熱情高漲。
廈門晚報記者廖勇飛說,閩西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交流共享,這對於龍岩和廈門協同發展創造了更好、更有利的條件。「龍岩和廈門在旅遊、農副產品等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度合作,你有土樓、我有鼓浪嶼;你有農產品、我有海產品。其實,閩西南五市各有優勢,既要發揮各自優勢,又要發揮整體區域優勢,創造出閩西南更加美好的新天地。」
海峽導報記者林彬彬說,在龍岩的採訪,感受到閩西南協同發展的巨大潛力。龍岩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廈門則是一座濱海旅遊城市,兩座城市各有特色,相信在旅遊方面會有進一步的合作空間。
「這次到龍岩採訪,收穫頗多。此前對龍岩的印象僅限於革命老區,現在看到如此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龍岩後,對革命老區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海西晨報記者陳翠仙說。
泉州晚報記者林書修則表示,龍岩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生態等優勢,積極對接廈門泉州人才、資金和產業優勢,一些項目進展很快,讓人信心滿滿。此外,龍岩和泉州還是有很大的互補性,龍岩可以藉助泉州產業優勢,做大做強產業園區,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期待接下來閩西南五地市繼續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協作,讓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朝著更深、更廣、更緊密融合的方向邁進。
「在龍岩的採訪,最大的感受就落在發展兩個字上。這是真正的高質量發展,是真正的協同發展,龍岩積極與閩西南地區合作,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築巢引鳳、加強山海合作,一個個產業園朝氣蓬勃、潛力無限,讓我看到了閩西南協同發展的巨大潛力。」三明日報記者劉岩松有感而發,龍岩、三明兩地在地緣、歷史上都是相親、相近,有很多的共同點。兩地的協同發展要從大閩西的概念出發,從文化、資源、經濟等方面,相互學習,在新的起點共同取得新的成就。
「通過兩天的採訪,親身感受到龍岩這幾年的高速發展,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推進下,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閩南日報記者陳逸帆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龍岩人民特別地熱情好客,不管是在路上遇見的市民,還是陪同採訪的工作人員,都讓人感到很溫暖,期待下次再來龍岩。
記者 劉耿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