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老爺子的「特殊駕照」,上面多了9個字,這是他應得的!

2020-05-05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友情提醒: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大家先點個贊,最好加關注,評論一下,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才是國家的脊樑,別沒事天天追星,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人。

袁老已經90歲高齡,卻依然忙于田間地頭,為我國、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做著偉大的貢獻。

我想,用「偉大」二字形容袁隆平,任何人都不會有意見吧!

袁老就是我們的英雄,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從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到畝產1000公斤,經歷了13年。當年,已經70多歲的袁老,冒著酷暑,深入田間,汗流浹背的做著研究,身上被蚊子叮的包一個摞一個。

鑒於,袁老的卓越貢獻,2019年9月17日,他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馬革裹屍英雄魂,聲色犬馬戲子夢。」我們天天追星,把那些嘻打哈笑就賺的盆滿缽滿的小鮮肉捧上天,卻對我們的英雄淡漠不聞。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這個社會怎就浮躁成如此模樣?

今天,我們能否放棄追星,來追一追「讓我們吃飽飯」的偉大科學家。

袁老的家到試驗田有10公里的路程,最初是騎自行車往返。後來,年齡大了,體力不濟,騎到稻田要用好長時間,為了不耽誤做研究,2003年,袁老買了一輛摩托車。此後,就騎摩托往返於試驗田。

然而,畢竟年齡越來越大,摩托車速度太快,兩個軲轆不安全。於是,家人就想著給袁老買個汽車代步。可袁老已經超過國家規定的駕車年齡70歲,無法考取駕照。

於是,交通部門就給袁老專門頒發了一個「特殊」駕照。駕照左下角印有9個大字:駕車下田與榮譽駕照。並且對袁老,作出了兩點要求:

一是,必須學習一定的交通法規;二是,只能駕車往返於試驗田。

有人說,袁老是在搞特殊;也有人說,像袁老這樣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給什麼待遇都不為過

有人建議,給袁老發一個所有道路免費通行、所有停車場免費停放的牌照。甚至,有人說就算給袁老配個私人飛機往返于田間都不過分。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個人開車上路不需要駕照,一個是袁老,一個是英國女王。

「本應亨受的年齡,還在為國人的糧食在奔波,值得科研人員學習,值得全國人民的尊重!祝袁老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袁老是國家的脊樑,是我們年輕人該追的星。」

「他老人家才是國家的脊樑,是我們年輕人該追的星。」

一張駕照,凸顯了袁老的光輝形象和偉大事跡,也說明我們的國家永遠都不會忘記像袁老這樣的功臣。

有位網友,寫下這樣一段話:

「有些演員出來,幾十號保鏢甚至上百人保護,可是我們袁老,這樣低調,卻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這樣現象值得我們今天社會深思的問題……」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隨後,來到安江農校任教,在這裡一呆就是16年。學生回憶說,「袁老師非常平易近人,下了課會跟我們一塊兒玩,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1960年,袁隆平在學校試驗田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滿。可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長成了「姚明」,矮的長成了「潘長江」,胖的長成了「郭德綱」,瘦的長成了「鞏漢林」,反正是參差不齊。

但是,袁老沒放棄,他決定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培植高產的雜交稻。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些年,袁老經常弓腰駝背埋於稻田裡,臉上經常被稻穗拉的火辣辣的疼。終於,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於是,袁老開始夜以繼日的研究起來,白天教課,晚上做研究。在60個瓦罐里,倒騰了兩年,終於成功培植出「雄性不育系」水稻。當時,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人生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可是,正當袁老要做進一步深入研究時,那個特殊時期來臨了。1967年,袁老被關進「牛棚」,他那幾十個「資產階級的瓦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被袁老藏於學校後面的臭水果,才幸免於難。

不過,很快袁隆平就被「轉紅」了。湖南省科委還派人給他送去了600元科研經費,這讓袁老頗為感激,信心大增,暗暗發誓一定不辜負國家的期望。

於是,那些年,袁老帶著他的科研團隊,為了讓國人吃上飽飯,與時間賽跑,夜以繼日,帶著乾糧和水,中午就在田間湊合。

袁隆平老爺子的「特殊駕照」,上面多了9個字,這是他應得的!

7月份炎熱的太陽炙烤著他的臉龐,蚊蟲咬得他疼痛難忍,可袁老為了心中的那個夢,為了讓我們早點不挨餓,他從不叫苦,也從不向國家提出要求......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我國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經試種兩季,產量比常規水稻多30%。1976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唐山大地震,兩位偉人相繼離開了我們,舉國悲痛。唯一的好消息是,袁老的雜交水稻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這一年,全國有208萬畝土地開始種植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多出20%。

隨後,雜交水稻迅速推廣,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種植雜交水稻。

這也讓我國的糧食產量開始迎來10連增,人們的溫飽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

1998年,湖南一個事務所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個億。楊瀾採訪袁老問到:「您回家給太太說時,她什麼反應?」

哪知,袁老憨憨地笑道:「從來沒說過。」

袁老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不追名逐利。其實,早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獎勵給他1.5萬美金,而他全部拿出來設立雜交水稻基金,專門獎勵有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袁老的衣服都是從街頭地攤淘來的,有次去香港中文大學做報告,因為要打領帶著正裝,他就隨意在街頭買了條10塊錢的領帶繫上。而此時,袁老早已名滿全球。

再想想,現在有些明星,出入是上千萬的豪車代步,一件襯衫上萬,一個香奈兒包包幾十萬,一個婚禮耗子幾千萬.......。有些官員,一頓飯可以吃掉一個農村家庭幾口人一年的收入!

袁老從來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他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他曾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雜交水稻種滿全球,讓每一個受困於飢餓的人都能吃上咱們國家的雜交水稻。

袁老說:一粒小小的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

我還要為這兩個夢想一直奮鬥下去,如今,這位「拓荒者」又開始研究海水稻。雖然90歲高齡,他依然會走到田間地頭去看看。

米壽之年,本該安度晚年,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但他偏偏不喜歡舒服。他說:如果不從事水稻研究,那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生活在南方,就會知道湖南有多熱。長沙,名列全國四大火爐之一。在最炎熱的時候,不誇張的說,在路邊打一個雞蛋都能被煎熟。

去年8月份,在每個人都窩在家裡,吹著空調,吃著冰鎮西瓜,看著電視劇時,89歲的袁老又背著所有人,悄悄下田了。

這個季節,正是稻穗生長的時節,他每天必須親自去試驗田查看,才會放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袁老身邊,常備仁丹丸或者消涼片。中暑了就吃幾顆,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歇。

不過,即使是袁老如此偉大的人,如此淡泊名利的人,還是有人在網上指責他生活腐敗。在家住豪宅,出行開豪車。

是的,袁老的確有一棟豪宅,這是國家對勤勤懇懇一輩子的科研人員的獎勵。入住之前,豪宅長這樣。

然而,在袁老接手後,豪宅變成了這樣。

豪宅」被袁老改成了辦公場所,在他心裡,豪華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房間的內部裝潢。


網友們說:87歲了,太不容易了!在水稻試驗田裡勞苦,還把國家獎勵的「豪宅」改裝成了科研場所,向袁老學習!

2018年,袁老就是在這棟所謂的豪宅里,帶著他的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了海水種植耐鹽鹼水稻。這一項成果,可使我國每年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2億中國人。

據統計,全世界現有8億人難以果腹,而全球的鹽鹼地有142億畝之多,如果142億畝鹽鹼地全都種上海水稻,那我們的世界一定更加美好。

還有人拿豪車說事,原因是2008年,袁老在車展上看了一眼奔馳車,被攝影拍到傳到了網上,於是便被貼上生活奢靡的標籤。

前兩年,袁老的手機實在沒法用了,就買了2部華為手機,他說,「要支持國產品牌」。

然而,卻遭受到了某位網友的惡意語言中傷,此事還驚動了網警。

我們這個社會怎麼了?

明星動輒花幾十萬買個包包、幾百萬買輛豪車、偶爾玩玩出軌,你們裝作看不見,而袁老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看一眼豪車就被你們狂噴!

難怪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寫到:「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如此兇殘,怎能不讓人心寒!

對於指責嘲諷袁老這一事件,有人為袁老鳴不平,編了一個段子——「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你們吃太飽!」

記者採訪時說,「您都90歲高齡了,該退休了,一些去稻田的事兒安排年輕人去就可以了。」

而袁老卻說:退休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

衣服破了,就自己補一補;頭髮長了,就請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理一理;身上永遠備著仁丹丸或者消涼片。中暑了就吃幾顆;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歇,中午飯就在田間湊合湊合......

如果你仔細看袁老的照片會發現:他臉上的斑比一般老人多很多,這些在烈日下暴曬的斑痕,何嘗不是袁老勤勤懇懇的光榮證明呢。

如今,袁老已經90了,這位一生80%的時間都在水稻田間度過的老人身體越來越弱了。現在出門,也終於接受被人推著走了。

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我就忍不住流淚.....,袁老真的老了!

所以,懇請那些噴子們留點口德,好嗎?

也希望,以後我們不要浪費每一粒米飯,這樣才對得起袁隆平爺爺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