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當陽,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西鄰三峽宜昌,東連荊州古城,北通襄陽隆中。1988年10月,撤縣建市。轄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國土面積2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萬畝,2016年總人口56萬人。政府駐地當陽市子龍路4號。
當陽古為權國。戰國時,秦始建當陽縣,屬南郡,距今2200多年歷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有號稱「天下四絕」之一的佛教聖地玉泉寺和中國三大關廟之一的關陵廟,有聞名天下的長坂坡以及太子橋、當陽橋、錦屏山等三國古蹟。
2017年6月,當陽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 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是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歷史沿革
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當陽境內的趙家湖、馬家林、劉家河、楊家河等地,先後發掘古遺址、古墓群,從出土文物中,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沿沮、漳河流域,已形成原始社會群落,開始農牧業生產。
夏,當陽地屬荊州之域。商,「武丁後裔於漢西建立權國」,當陽地屬權。
周,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當陽遂為楚地。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在郢都置南郡,始設當陽縣。其境東臨漢水,西抵沮河,南至麥城,北達今荊門中部。
秦,取消當陽縣,其地併入郢縣,屬南郡。
西漢,當陽地域初為臨江國,後置江陵縣。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析江陵復置當陽縣,領轄境域如初,其縣城後遷至沮漳流域,濱臨漳河。
新莽代漢(公元9~24年),升編縣為南順郡,領鄀縣、當陽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荊州,廢南順郡復置編縣,與當陽縣同屬南郡。十四年,曹仁敗北,當陽、編縣同屬東吳南郡。建安十九年,吳蜀分荊州,當陽、編縣屬蜀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失荊州,當陽重屬吳。
西晉,沿吳制。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劃當陽縣東境置武寧縣。隆安五年(401年),移沮漳流域2000戶設武寧郡。廢武寧縣設長寧縣。當陽縣境西遷,轄區至原臨沮縣南境。當陽、長寧同屬武寧郡。後與編縣同屬南郡。
南北朝,宋、齊沿晉制。梁天監元年(502年),劃當陽、編縣地置安居縣,屬南郡。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劃當陽地置綠林縣。當陽、安居、綠林同屬上黃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當陽、編縣合併,置平州。
隋,開皇七年(587年),廢平州為玉州,屬荊州總管府。開皇九年,廢玉州及所領屬地,復置當陽縣。開皇十八年,廢安居縣為昭丘縣。大業元年(605年),廢昭丘縣為荊台縣。不久,將荊台併入當陽縣,屬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當陽改稱基州,後改為平州。武德六年,改平州為玉州。八年,廢玉州,復置當陽縣,屬江陵郡。貞元二十年(804年),廢當陽縣為荊門縣,屬江陵郡。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在當陽設荊門軍,領長林,屬江陵府。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復置當陽縣。荊門軍治移長林,領當陽縣,屬荊湖北路。熙寧六年(1073年),廢軍,當陽、長林縣屬江陵府。元祐三年(1088年)復立荊門軍,仍領長林、當陽縣。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廢當陽入長林縣,屬荊門軍。紹興十六年,復置當陽縣。荊門軍移至荊門,屬江陵府。端平三年(1236年),荊門軍遷回當陽,以長林為屬縣,屬江陵府。當陽縣治廢。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荊門軍為荊門府,仍治當陽,屬河南行省。至元十五年,改荊門府為荊門州,仍置當陽縣,隸屬荊門州。隨州屬荊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當陽縣隸屬荊州府。洪武四年,當陽縣屬荊門州。十年,廢當陽入荊門縣,屬荊州府。洪武十三年,復置當陽縣,屬荊門州。嘉靖十年(1531年),當陽縣隨荊門州隸屬承天府。
清順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當陽縣隨荊門州屬安陸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荊門州為荊門直隸州,當陽、遠安隨州屬湖北布政司。
中華民國實行省、道、縣三級制。當陽縣於民國元年屬襄陽道,民國2年屬荊宜道。21年,廢道存縣,當陽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
1932年,成立荊當縣革命委員會。1940年成立當陽縣行政委員會。1948年7月成立荊當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 月成立當陽專署,轄荊當縣。5月撤當陽專署,成立宜昌專署。同時,荊當分治。成立當陽縣人民民主政府,隸屬宜昌專區。
1955年,當陽縣人民政府改稱當陽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9月成立「當陽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1月1日恢復當陽縣人民政府,屬湖北省宜昌地區行政公署。
198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當陽撤縣設市。當陽縣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當陽市從1989年1月1日正式建立。
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併,當陽市隸屬宜昌市。
當陽市總人口495946人,其中(3個街道、8個鎮、6個鄉):玉陽街道87219人,壩陵街道23695人,玉泉街道24830人,慈化鎮31251人,兩河鎮32117人,河溶鎮40298人,育溪鎮32626人,廟前鎮16383人,干溪鎮22316人,王店鎮22537人,半月鎮31904人,胡場鄉22043人,官當鄉17695人,腳東鄉15606人,陳院鄉8664人,煙集鄉24494人,雙蓮鄉18042人,草埠湖管理區24226人。
2004年,設立草埠湖鎮,以原草埠湖農場的範圍為草埠湖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鎮頭山。2004年末,當陽市總人口485715人。轄3個街道、7個鎮,19個居委會、161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當陽市常住總人口468293人,其中:玉陽街道104568人,壩陵街道54384人,玉泉街道45390人,兩河鎮32412人,河溶鎮51339人,育溪鎮50205人,廟前鎮36917人,王店鎮39481人,半月鎮32749人,草埠湖鎮20848人。
地理環境
當陽位於湖北省中西部,地處沮漳河中下游,大巴山脈東麓,荊山山脈以南,是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跨東經111°32′-112°04′,北緯30°30′-31°11′。
當陽市東起陳場孫家灣,西抵棗林曹家崗,東西最大橫距51公里。東部與荊門市交界。自正北漳河入市境處起,向東北,經鷹子崖,楊家灣,沿漳河庫區主航道南下,再經觀音大壩、馬家店、店子崗、孫家灣,至市東南邊境漢宜公路,與荊門市山水相連。南部鄰荊州市江陵區、枝江縣境。由東南漢宜公路起,向西,經高家竹園,穿越菱角湖,至肖家灣,再沿邊界向北,經王家灣、吳家干河,抵楊家灘,與荊州市江陵區為鄰;由楊家灘向西北,經沈家坡、鄭家灣、石子嶺水庫,至正西北白虎包,與枝江縣毗鄰。西部接宜昌縣界。由白虎包北上,經阮家沖、破山口、界碑埡,至曹家崗,與宜昌縣接壤。北部與遠安縣接壤。由曹家崗向東北,經南包、肖家畈、汪家堖、剝刀嶺、荊當寨,抵正北漳河入境處西岸,與遠安縣為鄰。
地貌
全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屬丘陵崗地類,以丘陵、崗地為主,山地、平原均有。東部和東南部是沮漳河沖積平原,屬江漢平原的一部分。境內一般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最高峰是與遠安縣交界的南包,海拔高度1083.7米。最低處是草埠湖鎮開源洲,海拔高度37.4米。
氣候
當陽市處於中緯度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兼有南北過渡的特點。當陽曆年平均氣溫16.6℃,極端最高氣溫為40.9℃(1966年8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5.6℃(1977年1月30日);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01.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92.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為1364.7毫米;當陽市年最多風向為西西北風。影響當陽地區的氣象災害種類主要有暴雨洪澇、乾旱、雷電、大風、寒潮、霜凍、大霧等。
土壤
當陽土壤類型複雜多樣。全市有黃棕壤、紫色土、白灰(岩)土、潮土、水稻土5個土類、12個亞類、36個土屬、83個土種和16個變種,受地形、地貌影響,呈明顯的水平及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
交通運輸
當陽境內已形成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5種運輸方式並存的綜合運輸體系。
公路運輸
當陽市公路總里程達2846.93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1.86公里。境內有荊宜高速公路1條,當陽段全長45.81公里;有遠當一級公路,漢宜、窯馬、兩江、分當二級公路5條省道,全長156.299公里;縣道7條全長134.067公里;鄉道68條全長581.209公里;村道全長1948.171公里。158個村全部通達汽車,155個村開通客運班車,班車通達率98%。當陽擁有營運客車166輛,2917客位,年客運量73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61040萬人/公里。貨物運輸實現市場化運輸。大宗貨物運輸車輛重型化、廂式化、專業化日趨明顯,大噸位、低油耗貨車逐年遞增;零擔、危險品運輸、散裝等專用車輛發展較快。擁有貨車3194輛8445噸,年貨運量1553萬噸,貨運周轉量170670萬噸/公里。
鐵路運輸
焦柳鐵路當陽段54.5公里,從育溪鎮謝花橋入境斜穿中部廟前、壩陵、玉泉、王店五個鎮處,境內設有5個車站、7條貨運專用線,市三峽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專用鐵路1條1720米。客運、貨運業務輻射周邊縣市,是當陽大宗貨物運入輸出的重要交通線。
水路運輸
境內沮漳河有航道40公里,有利行船,中洪水期百噸級船舶由長江上溯可達兩河口;枯水季節15噸以下船舶可視水受載。漳河水庫內當陽段航道65.5公里,水庫水域寬闊、水深可航行百噸級船舶,沿途自然坡岸船舶停靠方便,設簡易港口25處。鞏河水庫通航里程10公里,20噸位以下船舶可常年通航。官道河有宜航航道5公里。當陽離長江宜昌港、枝江港僅45公里。
航空運輸
境內航空貨運可選擇就近包機運輸或選擇三峽國際機場航空快運。當陽距三峽國際機場僅50公里,報關商檢方便快捷,緊急物資運輸選擇航空運輸是客戶最佳方案。
歷史遺存
麥城遺址
麥城在當陽市兩河鄉麥城村境內,距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麥城因此聞名。麥城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周圍採集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器形有鬲、盂、罐等。
馮山遺址
馮山遺址位於當陽市玉陽辦事處馮山村境內,面積約20萬平方米。該遺址地層堆積厚度約2米,遺物分石、陶、骨三類,石器斧、鏟、刮削器等,骨器有骨鏃;陶器以泥質黑陶和灰陶為主,夾砂紅陶和黑皮陶次之,紋飾有弦紋、鏤孔、附加堆紋、篦紋、藍紋、菱形紋,還發現有較多彩陶,一般飾黑、紅、黑褐、褐紅等幾種,器類有甑、碗、豆、盆、杯、罐、鼎、缸、環、球、丸、紡輪等。
糜城遺址
糜城遺址位於當陽市兩河鎮糜城村境內,距當陽市城區20公里。相傳為蜀將糜芳守江陵所築。城牆周長約1670米,城址總面積約174000平方米。城垣成橢圓形,牆底寬約18米,頂寬5-10米,高6米,牆基均為夯土所築。城的東、北、西三面,與城牆三個土台遙相對稱的,有三座營盤故址。。
季家湖城址
季家湖城址位於當陽市草埠湖鎮季家湖村南,為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文化遺存。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江漢沖積平原西端、沮漳河流域西側,位於宜昌、當陽、枝江、荊州四市交界處。城址南北長1600米,東西寬1400米,疊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之上。一號台基位於城址北部中間,曾出土「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銅鐘和大型青銅構件及繩紋筒瓦、板瓦。城北楊家山子遺址發掘出新石器晚期地層與東周地層的疊壓關係,發現有東周時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
磨盤山遺址
磨盤山遺址位於當陽市河溶鎮前進村境內,距當陽市城區25公里。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1982年試掘,出土陶器以泥質紅褐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圓窩紋及鏤孔,器形有鬲、盂、豆、罐及筒瓦、板瓦等,為西周時期遺物。2001年,磨盤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家湖古墓群
趙家湖古墓群分布在當陽市河溶鎮趙家湖周圍的山崗地帶。距當陽市城區25公里,東離楚都紀南城30公里。面積約2平方公里,由趙家墓群、全家山墓群、鄭家窪子墓群、李家窪子墓群、楊家山墓群組成。自1975年以來,先後發掘315座古墓葬,出土文物萬餘件,有兵器、車馬器、佩器、盛食器,多為銅器、陶器和玉器,其時代上限可達西周晚期,下限至戰國晚期。
百寶寨岩屋群
百寶寨岩屋群位於當陽市西北,遠當交界處,距當陽市城區18公里。岩屋群由百寶寨、青龍岩屋、白虎岩屋、折船山岩屋、百家洞岩屋、鍾家岩屋、黃鵠灘岩屋及一些零散岩屋組成,數量近200座,依山崖開鑿而成,面向沮河,分布在沿沮河兩岸10多公里的山體上,素有「小桂林」之稱。
地方特產
金水柑
當陽金水柑,又稱椪柑,被譽為「遠東柑桔之王」。其味酸甜適中,食後味濃甜,花渣爽口,糖酸比值高達15-24.1,含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可食率高,一般單果重120-140G,果蒂具放射溝,果形高樁或扁圓,以高樁形為佳,其果形指數為0.8-1,皮橙紅或橙黃色,果皮蠟質層厚,皮鬆易剝,椪柑樹形高大、緊湊,主枝直立,枝條削尖度小。
雙蓮荸薺
雙蓮荸薺最早產於雙蓮鄉境內的雙蓮寺廟東南面的兩畈水田裡,後來逐步發展到雙蓮集鎮以東的雙蓮村和白河村為主的集中產區。雙蓮荸薺屬地方小氣候型優質品種,區域性較強,主產雙蓮荸薺的雙蓮鄉位於當陽市西南邊陲,雙蓮荸薺屬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外形橢圓,皮薄呈紅褐色,上部頂端有數個聚生芽,比一般普通荸薺要長一些,芽長約3-4cm,下端臍部較平或凸出,味甜肉質脆嫩,細嚼無渣,單個重20克左右。
關公李
關公李是本地麥黃李的雜交後代,由我地果樹科技人員歷經15年選育而成。它保留了麥黃李子豐產穩產的特性,具有了果大、早熟、質優的特徵,是一個特早熟大果李新品種,填補了中國李樹品種中果大早熟的空白。
雙蓮雞
雙蓮雞因產於雙蓮一帶而得名,1958年雙蓮雞送中國農業展覽館,1981年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被定為地方優良雞種,1985年錄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雙蓮雞,屬卵肉兼用型雞種。公雞羽毛多為褐色或淺褐色,母雞則以麻黃色或黃色居多,生長發育一般良好,公雞138天開啼,母雞210天開產,平均產蛋163枚,蛋重50餘克。成年公雞體重2-2.4公斤,成年母雞體重1.7-2.2公斤。
清平豬
當陽清平豬是中國國家級地方豬保護品種之一,2000年被列入《國家級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2006年被農業部錄入662號公告,是湖北省內僅有的兩個國家級保護品種之一。清平豬因主產於湖北當陽清平河沿岸而得名。背毛全黑。2009年獲得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
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產於湖北當陽境內的玉泉山。仙人掌茶榮獲首屆「三峽杯」名優茶銀獎、首屆「鄂茶杯」金獎,在中國茶葉學會舉辦的《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被評為「湖北名茶」。2009年被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獲得國家有機茶認證。
風景名勝
玉泉山
玉泉山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面積有69平方公里。玉泉山是景區的主峰,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名山,三國聖地,素有「三楚名山」之稱。「三楚名山」四字是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題詞。
玉泉寺依玉泉山修建,為「天下叢林四絕」之一、「荊楚叢林」之冠。
關陵
關陵位於當陽市城區西2公里處,是中國歷史上蜀漢名將關羽的陵墓。關陵,原稱「大王冢」,墓建於東漢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陽太守王銖在墓前修築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廟宇。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占地45000平方米。正殿大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筆「威震華夏」金字匾額一塊。
關公文化園
關公文化園原名「當陽市長坂坡公園」,建立於1992年,位於當陽市城區西南部長坂坡上,是利用長坂水庫(偃月湖)建設的一個以自然風景為主,融入關公文化的集文化、休憩、遊覽於一體的綜合公園。面積987畝,園內景觀分一城三區,即關公影視城、關公朝聖區、遊樂觀賞區和休閒別墅區。園內還有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的「襄西革命烈士紀念碑」。
度門寺
度門寺位於當陽市王店鎮度門寺村境內,距當陽市城區10公里。度門寺是唐朝武則天為了表彰佛教禪宗北派始祖神秀大師的功德而赦建的,宋元以後,幾經興廢,民國時期。寺內尚存一座六角形九層樓閣式磚石塔,20世紀60年代被毀,存神秀國師墳及兩通殘碑等。遺址上可見各種磚瓦殘片及碑刻殘片。
周倉廟
周倉廟位於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當陽市城區20公里。周倉墳原為一荒冢,坐北朝南,底徑7米,高2米,面積70平方米,經勘探為一磚室墓。墓碑正面陰刻「漢武烈侯周將軍諱倉之墓」,為抗日戰爭時期重立,通高1.5米,寬0.72米,厚0.22米,碑後面有「同治」字樣,應為故碑新刻。
鬼谷洞
鬼谷洞位於當陽市玉泉辦事處三橋村,距當陽市城區22公里,坐落在青溪山脈一峽谷的半山腰上。山洞系石灰溶洞,坐南朝北,洞口略向東偏。洞口高3米,寬4米,深約300米。洞內幽密深長,左彎右曲,玉泉交流,小窟旁生,傳為鬼谷子隱居處。故曰鬼谷洞,也稱大仙洞。鬼谷子,即王利。後人稱為「縱橫家的先師、兵家的師祖」。
百寶寨風景區
百寶寨風景區位於當陽育溪鎮與遠安花林寺鎮的交界處,離市中心23公里。 山上原有古寨堡,這裡的景區,以寨得名,它的中心景區,北至四沖,東至金牛嶺,西至徐家灣,南至喬家湖,範圍包括干溪青 龍、白虎、楊林、綠水四個村,約11平方公里。當陽八景之一的「金嶺朝煙」在其中心景區內,由青龍湖乘船南下,可到向家草大壩。
古岩屋
百寶寨旅遊區多處絕壁上鑿有高1.5米、寬約0.8米的方孔,那是古岩居的門,屋內或三間、五間,多則達數十間,金沙鋪一處稱為「百家洞」。位於青龍湖一側的岩屋群,分上下三層十八間,間間相通。儲藏室、廚房、衛生間、下水道、客房、臥室一應俱全。
清溪寺
始建於東晉,歷代均有擴建,民國年間廢毀。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宿清溪主人》詩。
月亮河旅遊度假區
月亮河旅遊度假區位於當陽市育溪鎮漳河之濱月潭河半島,是漳河旅遊的重要部分,南距當陽城區50公里,東距荊門20公里。漳河水庫水面達104平方公里,庫中有孤島72個、半島200多個。月亮河旅遊度假區還有為修建漳河水庫光榮犧牲的159烈士塔、五峰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