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德國虎媽們

2019-10-09     家人

作者 | 木馬君

來源 | 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虎媽這個詞在亞洲人盡皆知,自從蔡美兒寫了<虎媽戰歌>,全世界的人民一下子對亞洲虎媽有了全方位的認識。

對於歐洲媽媽來說,虎媽這個人設非常新鮮,也充滿了爭議性。了解了咱們亞洲媽媽是如何不計付出,竭盡所能就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歐洲的吃瓜群眾有人驚嘆,也有人搖頭。

常常有人問我,德國也有虎媽嗎?

我認真地想了想,先是一個勁兒地搖頭,然後遲疑了一下,又忍不住開始點頭。

為啥一會兒搖頭一會兒點頭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自從有了娃後,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的媽媽圈。

什麼?德國婦女也混媽媽圈的嗎?

那當然,新手媽媽們自從在黑媽(hebamme德國助產士,簡稱黑媽)那裡上了第一堂產前培訓課後,大家就形成了一個手挽手共赴革命的小團體,一個人面對生產心裡沒有底氣,和其他十來個媽媽一起面對,心裡頓時壯膽不少。

在度過了生產這一個關卡後,媽媽群的革命友誼在坐月子和娃的屎尿屁中日漸加深,後來娃長大了,每天下午小區兒童遊樂場不見不散,革命友誼進一步升華。

在德國媽媽圈裡混了好一段時間後,對於「德國媽媽到底虎不虎」這個問題,我還是頗有發言權的。

以咱們亞洲虎媽的標準來衡量的話,德國媽媽虎得一點都不專業。

首先,他們居然沒有學區房的概念!大家買房置業時,大部分人只考慮當地生活環境,房價,上班距離,極少人會主要考察附近的學校並因此左右買房的決定。

像我們這種住在郊外小村裡的家庭,整個小鎮才四千多號人,有時村子太小根本沒有小學或者中學,娃還得去鄰鎮上學。

對於學校這件事,這裡人的心態是非常佛系的,大家基本的想法都是:學是一定要上的,至於在哪上都區別不大,重點還是離家近吧,最好能讓娃自己走著去上學。

其次是學習成績問題。咱們亞洲虎媽把娃的成績看得比公司的績效考核還重要,心跳仿佛與娃的成績實現了共振,隨著娃的考試成績上下起伏。

娃考得好了,歡天喜地,娃成績下降了,立刻開展深入調研,貼身跟進,爹媽輪流上場,外援家教強勢進場,勢必把成績拉高。

德國媽媽在這點上,可以說是非常散漫了。媽媽們聚在一起,居然不聊娃的成績,也不互通補習班信息?!在德國媽媽圈裡,我還沒有聽誰說起輔導作業這件事,讓無數亞洲媽媽心梗的作業輔導,在德國媽媽這裡根本就不存在?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非常聰慧,成績非常好,因為她的成績非常拔尖,學校老師就建議讓她跳級去高年級學習。朋友一家人深思熟慮後,拒絕了老師的提議。理由是不想讓她太早開始過重的學業,讓她多玩一年也好。

對於孩子的學業,德國媽媽們的心態有點像幾十年前我爸媽的心態,孩子的學習成績主要「靠天收」,如果恰好功課很棒,那是他自己的造化...

如果說,不以培養牛娃為目標的媽媽不是一個真正的虎媽。這樣一想,德國媽媽一點都不虎嘛。

但是,轉念一想,我又為什麼總是覺得德國的媽媽非常彪悍呢?

混了媽媽圈這麼久,論彪悍,我只服德國媽媽。

雖說她們不熱衷培養牛娃,對待孩子的學業也很散漫,但是她們也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虎虎生威的時刻。

要成為一個德國虎媽,首先要像虎一樣強壯耐扛。

我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常常遭到暴擊,當我披頭散髮因為缺覺而精神萎靡地一手挎著娃的背包,一手牽著娃送他去幼兒園時,我內心戲已經非常豐富,自我感覺是辛苦的中年老母親代言人,恨不得馬上寫一百篇文章抒發一下中年婦女的幽怨。

這時,迎面走來德國媽媽,只見她們一手挎著一個嬰兒搖籃裡面躺著小的,一手牽著兩三歲的老大,身上挎著娃的幼兒園用品大背包,她們精神飽滿,談笑風聲,神態自若,那份氣定神閒仿佛帶娃的心酸勞累都彈指間灰飛煙滅。

下午的兒童遊樂場也是老母親們的集散地,在那裡我再次遭到了暴擊。

大家一起坐在草坪上看娃玩耍,我從媽咪背包里掏出了娃的水杯,濕紙巾,一塊牛奶麵包和一袋水果泥。

包里還有娃的尿不濕,乾淨的衣物,小毯子等物品。這些是我帶娃出門散步的基本準備,只是去家門口的遊樂場玩一會,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準備充分的很有經驗的老母親了。

這時,德國媽媽打開了隨身帶的若干個包。除了媽咪包,她們還有大的購物袋,這個購物袋像宜家的藍色大包那麼大,有些媽媽甚至直接使用了宜家的大包,因為夠大又結實。這時她們像變魔術一樣開始從包里往外掏東西。

除了娃的基本用品,還帶了各種不同品類的玩具,幼兒繪本。然後是五六個午餐盒!每個盒子裡分門別類地裝著切成小塊的蘋果,梨,西瓜,藍莓。

最後一個飯盒打開的時候,我的自信心徹底崩塌。

這是一盒切成小方塊的蛋糕。

咦?德國媽媽怎麼可能放任孩子吃甜食?

這當然不是普通的蛋糕,而是用藍莓,粗糧穀物和麵粉混合烘製的媽媽牌健康蛋糕。

這裡面凝聚的不僅是自製蛋糕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媽媽們為了孩子吃得豐富健康的一番苦心。

相形見絀,現在流行的話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帶的所有東西都是超市裡買得到的現成品,而德國媽媽在獨自帶娃做家務之餘,還能親自用心製作娃的食物。

下午玩耍結束,德國媽媽們從容地打包各類飯盒,收拾玩具,捲起野餐墊,背起幾個大包,小嬰兒放進搖籃,牽著大娃,推著嬰兒推車步行回家。

遠遠望去,大包小娃,負重前行,她們仿佛孫悟空和沙僧的合體。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德國媽媽,一個頂倆。

像我這樣的亞洲媽媽,即使在有娃後完成了為母則剛的本質飛躍,但是骨子裡還是有些沒有根除的嬌氣。

不然微信里怎麼有幾百個公眾號同時都在吐槽中年老母親的人生有多慘?在有雙方父母加持,一個家庭團隊伺候一個娃的情況下,很多媽媽們仍然覺得自己含辛茹苦,感動中國。

德國媽媽的標配是一拖二,且絕大部分完全沒有C位姥姥外援。

而德國媽媽們仿佛有老虎一般強壯的身軀,她們單手抱娃邊做家務,不知疲倦也從不抱怨,這些帶娃的日常在她們眼裡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不值一提。

我的朋友D媽就是一個時時讓我獻上膝蓋的彪悍媽媽。

D媽和我差不多同時生孩子,且都是男娃。我們在同一個地方做產前培訓和產後恢復班,認識了之後便成了朋友。

在坐月子期間,她因為腹部疼痛去就醫,發現是胎盤殘留,需要手術。她和大部分德國媽媽一樣,沒有老人幫忙坐月子。去醫院做手術,也是和老公一起拎著娃去的醫院。

我驚訝地問道:手術期間娃怎麼辦?

她很淡定地說,醫院可以帶娃住院的,他們還提供了一個小嬰兒床放在我的床邊呢。

她顯然沒有get到我驚訝的點。

我的意思是,一家子人照顧新生兒都人仰馬翻了,何況她在月子中,還剛做完手術!

她說:還好啊,反正也只是小手術。

一句「還好」,雲淡風輕。

前幾天,老母親們又聚在一起,聊起近況。

那時我們剛帶娃從國內度假回來。

我忍不住倒苦水,一歲多剛剛會走的娃,在長途飛行時完全坐不住啊。去程是晚間航班,娃尚且睡了幾個小時,回程是白天的航班,他睡不著,在飛機里來回地走。

我陪著他從經濟艙走到頭等艙(那天剛好頭等艙和商務艙都沒有人),又從頭等艙走到經濟艙,娃挨個巡視每一個座位,研究座椅上的每一個細節。

這樣來來回回,在飛機上一共走了7個小時!

D媽聽了安慰我說,長途旅行是有些辛苦呢。

然後她順便說道:我前段時間其實也帶娃回了一趟老家。這次我帶他嘗試了長途大巴,挺方便的。

等等,什麼?

D媽的老家可是在波士尼亞(前南斯拉夫)啊。

從慕尼黑坐普通大巴到波士尼亞東部,大約需要十幾個小時。這次她老公沒有隨行,她一個人抱著娃坐了十幾個小時大巴。

大巴的舒適度自然不如長途國際航班,因為空間逼仄,座位固定,行駛中也不方便活動。

我驚掉下巴,問旅程是不是很辛苦?

她說,還好,就是去程是夜間大巴,本以為娃會很快睡覺,沒想到他不睡,一直撲騰。我怕他吵到車上其他人,就一路舉著他逗他玩。第二天到站時,發現手臂有些酸疼呢,呵呵呵。

德國媽媽們除了體力過人,她們更虎的地方在於勇於拿出無窮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

我們中國媽媽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德國媽媽們卻更擔心孩子在起跑線上孤單前行。

我的另一個德國朋友C媽媽,她生娃前是個出色的職業女性,在著名會計事務所做稅務諮詢,幾年時間已經做到經理位置,帶領著一個團隊。

後來她接連有了兩個孩子,老公因為在機場工作,經常出差,她便主動辭去了自己的工作。

一個職業女性,心裡對工作都有些割捨不下,更何況家裡一份收入根本無法維持開銷。

於是她一邊在家帶兩娃,一邊成為自由職業者,在家開設稅務諮詢業務。

我問她,帶著兩個孩子怎麼在家工作?何況稅務諮詢工作需要百分之百的專注和細心。

她輕描淡寫道:白天自然是工作不了,主要是陪著他們玩。等他們都睡了,我夜裡才能專注工作。

她常年每天只睡五個小時,白天全天陪伴孩子,夜裡工作到凌晨。

才不過兩三年時間,她就肉眼可見地瘦了,憔悴了,像一朵慢慢風乾的花。

即使這麼辛苦,她也不想把孩子交託給他人看護,也沒有讓孩子的姥姥搭一把手。

她說,孩子的前幾年特別重要,他們會產生安全感,養成行為習慣,培養性格。他們人生的初期,我一天都不想錯過。

中國虎媽為了孩子上學而砸鍋賣鐵殫精竭慮是一種犧牲,德國媽媽為了陪伴孩子放棄職業生涯和自由時間,也是一種犧牲。

國情不同,也無需互相評判,在養娃這件事上,全世界的媽媽都不容易。

只願虎媽們的一腔熱血最後都能得償所願。

娃好,才是真的好。

悠悠媽,定居德國,精通德國早教與教育,代表作《跟著德國媽媽學育兒》。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用實例分享德國教育的精髓「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親子教育│父母成長│家庭關係

關注

與家人一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mHftG0BMH2_cNUg5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