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位置是影響建築物透視表現的唯一原因,因此必須認真考慮並選擇合適的相機位置,因為這對此後的操作步驟至關重要,即使是輕微的機位移動,也會使建築物在照片中的外觀產生戲劇性的變化。
拍攝建築時,最佳距離是可變的,這取決於建築物的類型、大小、周邊環境以及攝影師的想法。
- 表現建築縱深關係
有時候,我們想表現建築的縱深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相機的距離就不應該太遠,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壓縮效應。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利用近大遠小的視覺規律,通過表現遠和近的關係來表達建築的縱深,這和風光攝影中通過前景、中景、遠景來表現空間縱深是一個道理。使用短焦距廣角鏡頭,離建築物近一些才能更加方便的表達建築物的縱深感。
下圖的照片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機位較遠,則線條聚攏的效應就會減弱,空間縱深感同樣也會減弱。
- 表現建築物真實而無扭曲的比例
如果要拍出建築物真實無扭曲的比例,就需要離的遠一些,與一些小建築相比,大型建築需要從更遠的地方拍攝,通過拉開的距離來降低機位,通過空間的壓縮使建築的變形扭曲降至最小。
下圖的照片拍攝於北京雁棲湖,相機位置位於這尊建築的對岸,這是一個非常遠的距離,通過長焦鏡頭拍攝建築主體,得到一個真實無扭曲的建築形象。
這個建築非常高大,近處觀看會給觀者造成一種強烈的壓迫感,而拉開距離之後,壓迫感隨之消失,這個建築圓形的美感才能表現出來。
拍攝建築時離的過近或者過遠都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 太近拍攝的問題
我們在拍攝建築的時候,如果離的過近,垂直線相交的情況可能任何方法都無法解決(頭小腳大),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有意的、精心的把透視變形納入構圖之中,使變形的建築產生讓人興奮的、富有動感的影像,就仿佛建築物馬上要被發射出去一樣。
如果拍攝距離太近,而理論上又可以進行透視的校正,我建議你認真考慮一下拍攝的位置,如果拿不准,就應該增加拍攝距離,否則,離建築物太近拍攝,儘管做了透視的校正,也會使照片中的建築物顯得很奇怪,看上去很不自然。
譬如在同一張照片中,層高較低的樓層看上去透視都很正常,而層高較高的樓層可能會漏出陽台或者飄窗的底部,使照片看上去不是那麼的舒服。
下圖也是一個例子,因為拍攝距離太近,雖然透視做了校正,但看上去並不是很舒服。
- 太遠拍攝的問題
如果距離建築過遠,垂直匯聚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即使出現也很容易進行校正,但距離建築物過遠拍攝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容易產生二維視覺效果,畫面的立體感會隨之減弱。
譬如下圖,右側的建築物很近,而左側的建築物其實很遠,但是因為拍攝距離過遠,致使畫面產生了二維視覺效果,看上去左右兩側的建築物似乎處在同一個面上。過遠的拍攝距離不但能夠削弱建築物的立體感,同時還會使畫面中納入過多的元素,對我們所要拍攝的主體建築物形成干擾。
建築攝影的最佳距離
通過大量的實踐拍攝我們總結出,在拍攝建築物的外觀時,最恰當的拍攝距離是建築物高度1-3倍的距離,這也是建築攝影師在拍攝建築時大量使用廣角鏡頭的原因,不單單是為了把建築物框進畫面,更是為了使照片中的建築看上去更加自然,更加舒服。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要根據現場的拍攝環境來確定拍攝的距離,在一些無法前進或者後退的拍攝環境中,需要靈活運用拍攝技術和手段,爭取拍攝到完美的建築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