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研究」兼容並蓄:袁運甫

2020-02-26     當代油畫

【導言】「寫生研究」欄目除了梳理繪畫語言的傳承、演進的歷史脈絡與規律,重要的是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台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本欄目編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供大家分享。

1 藝評論

吳冠中 |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袁運甫的寫生繪畫作品,我比較熟悉,他對形的掌握十分嚴謹,對色力求強烈而豐富,他的畫面充實,每次作畫如欲予讀者豐盛之宴,這位廚師善於調料,肯下細工,但求創造出真正的美食,今日看他數十年前李村的作品,仍散發著當年簡陋廚房裡烹飪的余香。他作水墨,從傳統荷花的變種到現代鋼橋的構架,探索之中力求超越時空。精力過人的老袁永遠緊追時代,他跑得快,我已老邁,往往看他遠去而欣賞其背影了。他作了許多大型壁畫,我未能盡睹。大型壁畫又有大型的新問題。「盡精微而致廣大」,這話值得思考,盡了精微未必能致廣大,甚至有礙於廣大,堆砌與延續決不等於廣大,但這在當前卻有泛濫的傾向。在廣大中又盡精微的作品肯定不少,但要害是致廣大,傳統中精微而不廣大的壁畫不足為師,新時代的新壁畫如何結合新環境、新情調、新氣氛,有待子孫的大膽創新。袁運甫看盡古、今、中、外的壁畫,正肩負著創造新傳統、啟發後來人的重任,他的寰宇無限量。

陳丹青 | 評論家

大致說來,袁運甫先生的繪畫觀是多極的、綜合的、功能的、時代的 —— 他所勝擅的畫工,在紙本、油彩、壁畫及各種新舊媒材間往來無礙,既多且雜,而能專精;他所追慕的美學,兼取兩宋山水畫的宇宙觀,敦煌、南歐與墨西哥古今壁畫的富麗宏大、歷代民間工藝的活潑喜氣,及歐陸早期現代主義繪畫的簡明嚴整;他組構作品的圖式,以中國古典雅文化、俗文化符號與現代西方設計學相交錯;而他所秉承的宗旨,要言之,是為尋求當今時代為大眾、為國家的新藝術,其情感立場,根植於民族自尊,其眼界胸襟,看向世界與現代:這原是幾代本土藝術家與國家意識形態相契合的大理想,而在數十年曲折反覆的文化情境中,時或受挫,時或推展,時不免流於口號與空想。

袁運甫先生對景,著眼大體,無懼紛雜,遍攬細節,不落瑣屑:詳察畫中物象種種,舉凡遠疇近樹、船桅鋼筋、花枝標語、人群動態等,在放膽描繪,取捨自如,凡有臨場經驗者,便知此為寫生大難,非「主動」不可為也。而在景物紛繁間,觀其「象」,成於「篇」,取其「姿」,形於「筆」,總能位置妥帖,主次儼然,此端賴「提煉」之功也。其中,以成於「文革」期間的大幅水粉,分量最重,氣格最大,尤可嘆者,乃畫中豐沛的豪情:在風雨如晦的歲月,不計時運乖背,惟見山河壯闊,時值壯年的袁運甫先生居然錦心繡手,一日一幅,一幅一局——其作法,多循西畫規矩,落幅則大有兩宋畫家居高臨下、萬般皆備於我之慨,以至每取一景,不論峰巒村巷廠區港彎,亦或萬瓦鱗次名城廣廈,先生必興致勃然,務盡登高望遠之勝,於是對景四顧,胸次浩蕩,惟恐不得闊大,至於極端者,有化工廠全景一幅,先生竟攀抵煙囪頂端,蕩然臨風,展畫竟日,其苦可知,其壯懷可佩也。

李大鈞 | 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運甫是新中國許多重大美術實踐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其藝術成就橫跨彩墨、水粉、重彩、線描、壁畫、壁毯、雕塑、環境設計等純藝術領域及公共藝術領域,是我國藝術教育、公共藝術等方面的集大成者。其「大美術觀」和豐厚的藝術成就使他成為當代中國藝術創作活動的主將之一,作品如1973年為北京飯店創作《長江萬里圖》、其後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華世紀壇、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貴賓廳創作的壁畫等。1981年,袁運甫先生首開先河,孤身到美國紐約舉辦了具有破冰意義的藝術個展,並在美國威尼康星大學、哈佛大學演講介紹中國藝術,成為中美藝術教育交流計劃的促成人和先行者。這樣的事跡如不是有心鉤沉,袁運甫先生從不對外言說。對應袁運甫的資歷和事功,他的藝術展覽和出版不多。他以平和的心態,與藝術品市場保持著距離。長期以來,他把創作和創新伸向了未來,他思考的是與時俱進的美術,他堅定地宣示和維護著藝術的尊嚴。

2 作品欣賞

《江邊》

紙本 水粉

39cm×54.5cm

1960

《建設中的秦皇島》

紙本 水粉

54.5cm×55cm

1978

《膠東落鳳漁村》

紙本 水粉

54.5cm×55cm

1977

《膠東漁村》

紙本 水粉

54.5cm×53cm

1981

《井》

紙本 水粉

44cm×54.5cm

1972

《興魯迅路》

紙本 水粉

1961

《李村集市》

紙本 水粉

39.5cm×54cm

1973

《馬棚》

紙本 水粉

39.5cm×54cm

1973

《閔行(一)》

紙本 水粉

39.5cm×54cm

1973

《北京春節廠甸廟會》

紙本 水粉

44cm×60cm

1961

《北京春節廠甸廟會》局部

《大晴天》

紙本 水粉

44cm×54cm

1972

《工種修配站》

紙本 水粉

54.4cm×79cm

1978

《古鎮》

紙本 水粉

27cm×37cm

1960

《南通光孝塔》

紙本 水粉

1973

《豬市》

紙本 水粉

1972

《建國門的早市》

紙本 水粉

39cm×54.5cm

1957

《新安江水電站》

紙本 水粉

39cm×54cm

1962

《黃浦江》

紙本 水粉

54.5cm×79cm

1973

《黃浦江》

紙本 水粉

54.5cm×79cm

1973

《南通狼山秋色》

紙本 水粉

54.5cm×79cm

1983

《南通狼山秋色》

紙本 水粉

39.5cm×54cm

1973

《平湖秋月》

紙本 水粉

44cm×60cm

1962

《平湖秋月》局部

《山水相依》

紙本 水粉

44.5cm×55cm

1976

《紹興烏篷船》

紙本 水粉

44cm×60cm

1962

《桐廬航運站》

紙本 水粉

39cm×54cm

1962

《演出》

紙本 水粉

39.5cm×54cm

1973

3 自 述

寫生的方法隨著各人實踐經驗的豐富是會改變的,所謂熟能生巧。因此談方法應當是抓住幾個關鍵,避免泛論。

構圖:無論靜物、風景、人物畫都有構圖的要求,這不僅是美的法則問題,而且也是體現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感受的形象化。這包括了每一個人自己的審美觀、構思和組織能力。 中國的傳統繪畫特別講究構圖的學問,我們要在進行習作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構圖的選擇和研究,來培養和啟發我們的構思能力,這和創作的關係很密切。否則,容易把水粉畫僅僅看成是一種技術學習,而把基本練習與創作的關係對立起來。

中國畫的經營位置、布局、章法、其目的亦在於意匠、意境的探索。齊白石畫的兩隻小雞就好像在說話,畫兩支蘭花題曰「對語」。古人畫樹也如此,一大加一小是「扶老」,一小加一大是為「攜幼」,老樹須婆娑多情,幼樹窈窕有致,群樹有如人之聚立,互相顧盼,充滿了對生活的真情,有健康的情趣。對客觀事物的藝術處理應當在寫生中培養起來,「江山如畫」就是說構入畫面的景象應勝於自然,構圖是有決定作用的。中國畫在構圖法則中所說的賓主呼應、虛實、藏露、簡繁、疏密、參差等等,是非常重要的構圖法則,也就是變化與統一的法則。研究這些道理在寫生時就不會無的放矢,而是目的明確,各有取捨。郭熙說:「遠望之山取其勢,近看之山取其質。」這絕不是自然主義,而是更概括的取其精華了。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說:「觀者先看氣象,復辨清濁,定主賓之朝揖……」。從畫整體出發,定出主次。這都是水粉畫寫生要義。

當我們在構圖的階段,一定要對物象進行分析研究,什麼地方是我們要強調的,什麼地方是須要省略的,這裡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審美觀點與藝術觀點。一張畫有一定氣氛還不夠,一定的思想意境是更深一層的東西。如俄國19世紀風景畫大師列維坦的作品,看了之後能使人聯想起許多動人的故事,他畫了帝俄時代被放逐勞役的人們所經過的小道,他畫了農民女兒為了反抗地主迫害而投河自殺的一條「深幽」,他的「金黃色的秋天」或者是雪景,都充滿了抒情詩意,而且激起了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以及對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節選自 袁運甫《談水粉寫生諸問題》

4 藝術家簡介

袁運甫

(1933 - 2017),1933年生於江蘇南通。1949年就讀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壁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院長。

關注【寫生研究】

「東方意蘊: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展(莫斯科)」

參展諮詢:13552642966(微信同號)

「寫生研究」欄目:寫生研究學術性推廣計劃啟動

【寫生研究】生趣盎然:李鐵夫

【寫生研究】盡精微,致廣大:徐悲鴻

【寫生研究】出入中西:劉海粟

【寫生研究】色彩豐富細膩凝鍊:顏文梁

【寫生研究】創造為上:吳大羽

【寫生研究】法由我變,藝為人生:吳作人

【寫生研究】兼收並蓄:董希文

【寫生研究】斑斕異彩:衛天霖

【寫生研究】筆意貴留:關良

【寫生研究】優雅與宏闊:艾中信

【寫生研究】韻律與意境:潘玉良

【寫生研究】雅致鮮艷:關紫蘭

【寫生研究】恬靜幽遠:呂斯百

【寫生研究】畫壇的一隻孤鴻:林風眠

【寫生研究】匠心獨具:龐薰琹

【寫生研究】恬淡靜謐的民國才女:丘堤

【寫生研究】真切自然:馮法祀

【寫生研究】不負丹青:吳冠中

【寫生研究】觀瀾索源:羅工柳

【寫生研究】華彩至純:羅爾純

【寫生研究】清新詩性:蘇天賜

【寫生研究】激情大寫意:靳之林

【寫生研究】澄懷觀道:陳鈞德

【寫生研究】至誠謙和:蘇高禮

【寫生研究】西域風格的開拓者:阿布都克里木·納斯爾丁

【寫生研究】樸素純粹:戴澤

【寫生研究】情感激越,畫風雄健:詹建俊

【寫生研究】雅致寧靜:夏葆元

【寫生研究】以思代筆、以情入畫:毛岱宗

【寫生研究】鍾情「心靈的風景」:楊松林

【寫生研究】出塞入疆:劉秉江

【寫生研究】抒情寫意:宋惠民

【寫生研究】以真見美:路璋

【寫生研究】帕米爾情緣:文國璋

【寫生研究】飽滿的筆觸,交響的形色:全山石

【寫生研究】駐守心靈的凈土:鄂圭俊

【寫生研究】素雅清新:沈行工

【寫生研究】寫真見性,守正創新:楊飛雲

【寫生研究】詩與思、意與境:翁凱旋

【寫生研究】寧靜、簡約、詩意:章曉明

【寫生研究】天山流彩:卓然木·雅森

【寫生研究】精緻入微:冷軍

【寫生研究】浮世繪心:任傳文

【寫生研究】技藝精湛:塗志偉

【寫生研究】尋找真實:楊參軍

【寫生研究】循善致美:何紅舟

【寫生研究】才情並茂:焦小健

【寫生研究】漫山雲水駐我心:白羽平

【寫生研究】微妙的律動:忻東旺

【寫生研究】與自然對話:趙開坤

【寫生研究】渾厚粗獷,靈動鮮活:閆平

【寫生研究】自然和心靈的風景:王克舉

【寫生研究】曲徑通幽:陳和西

【寫生研究】微妙的詩意:龐茂琨

【寫生研究】直抒胸臆,回歸本源:丁一林

【寫生研究】濃鬱熱烈、淋漓酣暢:管樸學

【寫生研究】簡約與塑形:趙培智

【寫生研究】意寫群山:王輝

【寫生研究】坦然而沉醉:崔國強

【寫生研究】得之自然:袁文彬

【寫生研究】青春的歌頌:杜建奇

【寫生研究】肆意揮寫,酣暢淋漓:王彥文

【寫生研究】樸素親切:王嵬

【寫生研究】直面肖像:童雁汝南

【寫生研究】荷風水韻:劉文星

【寫生研究】形與色的交響:楊繼鋒

【寫生研究】寓情風景:吳建陵

-END-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eWMf3AB3uTiws8KiD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