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這位漕運總督為治理淮河,打算犧牲漣水,皇上:不行

在明朝中期,奪淮入海的黃河,屢屢成災,給淮河中下游的民眾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明史》記載,萬曆三年(1576年),黃河在崔鎮決口,淮河在高家堰決口,高郵湖在清水潭、丁志等決口,徐州、邳州、淮安南北漂沒千里,高郵、寶應、興化、鹽城被大水浸泡,淮安城幾乎被淹沒,洪水也日益逼近鳳陽府、泗洲城。

時任漕運總督吳桂芳認為,淮、揚大水奔流沖刷,是因海濱汊港長久堵塞,入海只有雲梯一條小水道,致使海水聚沙堵塞,河水泛濫。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犧牲漣水,保全其它城市的建議。

明朝時淮安府地圖

《明史》卷八十四記載,萬曆四年二月(1577年),吳桂芳又奏道:

黃河水直抵清河與淮河合流,流經清江浦外河,東至草灣,又轉向西南,經過淮安、新城外河,轉入安東縣前,直下雲梯關入海。

近年雲梯關口多淤塞,河流一天天變淺,只有草灣地勢低下,黃河衝決,欲奪安東(今漣水)入海,因為關係到縣治所在地,多次潰決多次堵塞。去年,草灣以東自決一口,應當在決口西邊開挖新口。(此口一挖開,安東將淹沒於水下。)

俗話說:「救一路哭,不應當又計較一家哭。」今淮安、揚州、鳳陽、泗州、邳州、徐州不止一路。安東由於眾多河流在此彙集,只有文廟、縣官署還有椽瓦存在,目前已快被淹沒,不如捨棄,以拯救整個淮河流域。

古雲梯關石碑

雖然漣水受災嚴重,但幸運的是,萬曆皇帝不想捨棄,而是命令吳桂芳開鑿草灣。八月,工程竣工,長一萬一千一百餘丈,堵塞決口二十二處。

如果萬曆皇帝聽從了吳桂芳的建議,那麼,不止是漣水,整個漣水及下游的歷史將重新改寫。

2005年原清河區三壩村小鹽河

自此,黃河經草灣新河改道而東,流經漣水入海。而淮安城就此遠離黃河,清江浦代替了過去的末口,成為淮揚運河漕船入黃的主要口岸。

而原先的淮河故道,則被人們用來運鹽,河流也就被人稱為鹽河,即今天生態新城的小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