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做社

2019-07-15     陸河熱線網

陸河舊時有一種風俗,叫做「做社」。這種習俗,就是一個自然村的村民們,每年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聚集在一起,呈上祭品,一起祭拜「社官」老爺,祈求「社官」老爺庇佑無災無難,幸福安康。

這裡說的「社官」老爺,並不是真正的官員,而是一個神靈,這種神靈大概是客家地區特有的。在客家地區,他是每個村莊的保護神,它不是供在家裡或廟裡,而是把社官神靈附在村外的某棵古樹或大樹上,並將它神聖化。

幾乎每個客家村莊,都會有一棵這樣的「神樹」,它們就生長在村中小廟的後面,初一十五,逢年過節,供人祭拜,香火長年不斷。據說,這種神樹是有生命的,十分靈驗,幾乎是每求必應,所以村民們是絕對不敢去砍伐它們的,更不允許外人去砍伐。因此,這種神樹常常會很古老,有著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

「社」為類似於舊時鄉村的「村社、里社」,故其神牌既有寫「社官」,也有寫「里社貞官」。「社官」的轄境遠遠超出「伯公」,是一村或數村的社區神靈,其神壇比較步巧,有點像尋常的土地廟,多設於水口或村口等處。

「做社」時,村民要一起舉行「做社儀式」,家家戶戶都要遲雞踏粄,用來做祭品敬社官。拜祭完社官後,粄要分給家中所有的成員吃,據說吃了這種拜完神的粄之後,就可以保佑接下來平安大吉。

這種古俗,現在已經淡了許多。不過在陸河一些地方,這種風俗現在還有保存,每年仍在照常進行。例如陸河縣河田鎮甘坪上屋村,就還保存有這種習俗,每年農曆六月的時候,會搞「做社」的祭拜活動。

甘坪上屋村,位於陸河名山——火山嶂的山坳處,在河東水庫尾再上去一些,該村的居民全部姓彭。這是一個小山村,村子地勢平坦,是一個山間台地,全村的人口不多,才十來戶人,總人口幾十人。現在,該村早已荒蕪,村民原來居住的房屋已全部倒塌了,村民們於二十多年前開始,已經陸續遷到陸河縣城河田墟及其周邊村落居住了。平時,這裡是一個被廢棄的小山村,寂靜、幽深,到處青山環繞,林木蔥鬱,綠水長流,鳥兒空鳴。原村址上建有「公廳(類似於祠堂)」,村民們雖然早已遷走,但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會紛紛趕回老家,祭拜祖先。

每年農曆六月份,正是夏季農忙的尾聲時節。這時候,大部分陸河人的冬稻已經插完禾秧,夏稻則早就收割完,也快要曬乾了。也是在這個時候,就是甘坪上屋村「做社」的時節了。選在這個時節「做社」,剛剛收穫的夏稻,正好可以拿出來做粄,既供神靈品嘗,也供民眾自己嘗鮮。而且這個時候,已經沒那麼忙了,剛好有空閒的時間。

該村每年「做社」,經費按每戶人的人頭攤派,「社頭」由每戶人家每年輪流做。「社頭」主要就是要帶領大家完成一年一度的「做社」,也就是祭拜社官老爺的活動,收取經費、使用經費去採購什麼的,都由「社頭」承辦。「社頭」收到經費之後,就由「社頭」去市場上買回雞、豬肉、鹹魚等祭品,然後定好一個日期,每戶人就派一個人去。該村的「社官」老爺廟,在村口的水口處。祭拜完了之後,又把祭品放在帶去的大鐵鍋里煮了,去祭拜的人一起在那裡吃完,然後才各自散去。這樣,一年一度的「做社」活動才算完結。

現在,陸河各地這種「做社」的習俗,已經大大的淡化了,許多地方甚至已經不再繼續搞了。有搞的地方,最多也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祭拜一下,形式已大大地簡化了。時代的變遷,使許多過往的東西,很難再堅守下去了。在這場「攻防戰」之中,傳統文化註定是輸家,所遺的唯一懸念,只是還能堅守多久,時間遲早的問題。

(文字/幽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ObPDWwBmyVoG_1ZRh1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