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2號找到形成於10億年前的碎片,這還不是月球背面最大的奧秘

2020-02-23     宇宙印象

核心提示:根據圖片分析,這塊月岩受到的侵蝕程度較輕,這說明其形成的時間不是非常古老。即便如此,少則幾千萬年,因為古老的標準是對應馮卡門撞擊坑形成的時間而言。玉兔2號可以用可見光和近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分析樣本,給出其成分數據。如果要更進一步的發現,就需要將月岩帶回。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1102期 玉兔2號在2020年2月18日結束第14月夜後開始被喚醒,在過去15天,著陸點進入月夜階段,溫度驟降至零下180攝氏度。在地球上,過去14天內也發生了新冠疫情,全國進入了隔離狀態,但這並不影響玉兔2號的正常運行。目前玉兔2號累計行駛367米左右,也是過去1年的成就,多次發現了一些造型奇特的月岩。


圖片解讀:玉兔2號新發現的異亮物質,有著與周圍月岩不同的反照率

2019年8月,玉兔2號在行進路上發現了不尋常的凝膠狀物質,利用搭載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譜儀進行近距離分析,結合NASA、我相關機構的分析結論,給出了凝膠狀物質來自天體撞擊月球表面,產生的高溫環境所形成。這個發現再次說明,在馮卡門撞擊坑形成之後,又遭遇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撞擊事件。


圖片解讀:避障相機資料庫中發現的異亮月岩,這些都說明月球背面是個非常有趣、值得深挖的地方

這個結論目前也得到新的證據支持,因為玉兔2號又發現了一些有著明顯反射特徵的物質,被一些媒體稱為金屬狀碎片。頭條獨家的宇宙印象認為,這是個碎片不假,但稱之為金屬特性就有點不妥,這次發現的月岩與周圍環境的岩石不同,有著較高的反照特點,說明其成分也不同。根據圖片分析,這塊月岩受到的侵蝕程度較輕,這說明其形成的時間不是非常古老。即便如此,少則幾千萬年,因為古老的標準是對應馮卡門撞擊坑形成的時間而言。馮卡門撞擊坑形成於36至40億年前,形成原因也是地外天體撞擊。不過馮卡門撞擊坑本身就位於一個更大的撞擊坑內,這個撞擊坑被命名為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直徑大約180公里,形成之後又遭遇到多次撞擊,因此其內部一部分區域比較光滑,一部分比較黑暗。岩石的相對亮度不同證實了馮卡門撞擊坑形成之後又遭遇不同程度撞擊,玉兔2號正在探索的區域也非常與眾不同。

月球表面的侵蝕現象比較緩慢,主要影響因素為微隕石繼續撞擊以及晝夜溫度變化巨大。月夜溫度可達到零下180攝氏度,月晝的時候可以達到127攝氏度。


圖片解讀:玉兔2號全景照,其背後就有一個小型坑

圖片解讀:玉兔二號拍攝的車轍,可以看出月球背面是一片黑暗

圖片解讀:2019年8月發現的凝膠狀物質,形成於高溫環境中

圖片解讀:凝膠狀物質有可能是撞擊形成的物質飛濺所致,當然也可能來自周圍的撞擊坑

初步分析結論認為,這塊新發現的月岩形成時間可能在10至12億年前,NASA博士後研究員Dan Moriarty等人也給出了分析結論:該月岩具有進一步深挖的價值,其形狀、顏色可以追溯其起源。馮卡門撞擊坑主要由玄武岩構成,比月球表層物質要暗得多,如果撞擊坑內發現的物質比較明亮,即反照率比較高,那麼就說明其成分不同,有可能是角礫岩,其形成於隕石撞擊後產生的高溫環境中。如果岩石表面更加光滑,這說明是隕石撞擊後,被撞裂而飛濺出的月殼成分。玉兔2號可以用可見光和近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分析樣本,給出其成分數據。如果要更進一步的發現,就需要將月岩帶回。


圖片解讀:嫦娥5號示意圖,能夠帶回大約2公斤的樣本

預計在今年年度,我國將開展嫦娥5號任務,將月岩帶回地面研究,初步估計能夠帶回2公斤的月岩,那麼這將是美蘇之後又一個能夠實現這個壯舉的國家。嫦娥6號作為5號的備份探測器,也計劃在2023年從月球南極附近獲得樣本,進一步揭開月球背面的奧秘。月背的特點是月海較少,因此其保留了大量太陽系形成初期撞擊到月球表面的岩石,如果我們能夠獲得這些撞擊碎片,甚至有可能揭開生命在太陽系形成初期是如何誕生的奧秘。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KlsdnABjYh_GJGV2v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