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薯的旅行流浪館,跟我一起看世界。
要說江西人的口味,也是無辣不歡,和川渝、湖南等地區差不多,是一個吃辣大省,而婺源夾在江西和安徽的中間,一個吃辣,一個吃咸,所以照道理來說婺源的菜應該又辣又咸,但事實上,婺源的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口味,尤其是在婺源古村裡所品嘗的美食,不同於贛皖那樣的重辣重咸,更多是繼承了徽菜的傳統,以土菜式的粉蒸為主。
在婺源的水墨上河古村中,有一條專門的小吃街,裡面藏著各種各樣、獨一無二的婺源小吃,走一圈可以發現,婺源的點心都與糯米相關,難道婺源人都很喜歡吃糯米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去品嘗了每一種婺源小吃,第一個就是當地最有名的清明果,餃子一樣的形狀,卻裹著綠色的外衣,看上去特別清新。
清明果又稱野艾果,那層綠色就是野生艾草,每逢清明節,婺源的家家戶戶必做野艾果,在清明當天作為供奉給先人的祭品。除了祭祀外,大家都會把自家的清明果送給鄰居,來表示和睦。清明果的包法和餃子一樣,會在縫口的時候多一點花邊,餡料都以婺源的野菜為主,味道非常清香。
另一種顏色鮮明的就是糯米子糕,糯米子糕是婺源典型的民間特色小吃,逢年過節,村裡家家戶戶都要做這個,主要原料是糯米、雞蛋、五花臘肉等,切成薄薄的片狀,無論是蒸還是炸,口感軟糯,糯米粒粒分明。糯米子糕營養也非常豐富,有健脾養胃功效,所以非常受到當地人的歡迎。
第三種是氣糕,用粗糙的早稻米為原料,將米浸泡一晚後磨成粉加入水就變成了米漿,可以按照個人的口味,撒上蝦仁、豬肉、豆腐乾絲等餡料,蒸10分鐘後,香糯適中,潔白晶瑩鬆軟有彈性的汽糕便做成了,而為了迎合江西的辣口,也可以撒上胡椒粉和辣椒醬,非常帶味。
婺源小吃可以說是無糯米不歡,麻滋果作為婺源特色小吃,又是一種典型的糯米小吃,糯米浸泡後,蒸熟後倒入一個特製的石器皿里,用一個木榔頭捶打,有點像過年時期的打年糕,讓糯米自身的黏性黏在一起,把打好的糯米糰一個個倒進炒好的芝麻糖粉里,裹上芝麻、砂糖,甜而不膩,滿口留香,是我覺得最好吃的婺源小吃。
在水墨上河古村,不論是不是過年,當地人都有糯米的習慣,把糯米糰放在石頭器皿里,不斷捶打出糯米的韌性,這也是需要兩個人合力完成,一個人打一個人揉,打的時候還飄出陣陣糯米香。經過捶打後的糯米,韌勁十足,黏性極佳。
在疫情期間,水墨上河小吃街做小吃的阿姨也都會戴好口罩做好防護措施,她們正在包清明果,清香的艾草味飄滿了整個房間。
在婺源水墨上河古村,不僅有各種各樣的小吃,還有許多民俗體驗,比如竹編工藝,婺源盛產優質的竹子,當地人就用它編織出造型優美,,做工精緻的藝術品,在古村裡許多人的家用物品也都是竹編製品,與徽派風格的民居非常相配。
除了竹編,還有木刻,婺源人的生活節奏比較慢,所以做木工品就成了很不錯的消遣,據木刻的工人說,在這樣的一塊木板上雕刻要花一周的時間,可以看出木板上的雕刻花紋非常精細,這樣的工藝品簡直精緻極了,也需要木匠細緻耐心的雕刻。
婺源在歷史上就是出名的茶葉靈秀之地,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茶田,喝茶也成了婺源人每天都會進行的日常。婺源茶藝是中國民俗文化,包括了農家茶、新娘茶、文士茶等,每一種茶的製作方法都不一樣。在水墨上河景區,茶藝的表演會展現出不同茶的特點,每一種都是慢工出細活。那麼你對於婺源的美食和民俗熟悉嗎?你覺得婺源的小吃哪個最好吃?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