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獨特的「民族性格」真是名不虛傳,其他國家表示非常驚訝

2019-08-11   飛叔愛旅行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比起「集體榮譽感」一詞,他們仿佛更傾心「個性」一詞,在印度,這一現象同樣存在。

我在印度的大學校園裡面和印度人相處半年的時間裡,感受特別深刻的一點就是,他們對於自己是印度人的身份認同表示驕傲,但是同時,他們不認為那些世界上對於印度以及印度人的偏見可以適用在自己身上,即,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愛自拍的印度人

但是,在世界文化經濟的研究裡面,「民族性」一詞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印度人在與人相處時,雖然在一件具體的事情上面會有不同的反應,但是往深層次挖掘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某些民族性格深處的點還是比較相似的。

而我自己這個結論,也是從和印度人相處的一件一件小事中得出來的。

所以,接下來的篇幅,我就詳細寫寫我與印度人相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比較典型的小事。

我在印度理工校園裡的時候,經常碰到一個陌生的人過來就要借我的水喝,而我當時拿的只是一個我私人用的水杯。

對於這種情況我總是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過多的肢體接觸我都不太喜歡,更何況是直接用嘴去喝的水杯。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拒絕,然而對方往往還會給我一個「只不過喝一口水而已,為什麼這個都要拒絕」的眼神。

同性之間也就罷了,但是很多時候還是女孩子直接借我的水來喝,我總會覺得怪怪的。

在印度的樸素一餐

在印度很多地方刷卡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支付方式,在一些網絡不太好不能使用手機支付時,便只能拿出來銀行卡支付。

但是有些情況下我不太理解印度人對於其他人的隱私的尊重程度,即當我拿出來銀行卡的時候,對方直接把我的卡拿過去,然後問我銀行卡密碼是多少,她要自己輸入。

我覺得銀行卡密碼已經算是比較私密的東西,所以會表示難以接受。

遊行隊伍里就餐的印度人

我在印度的泰米爾邦生活的時候,經常會在大街上遇到一些當地居民詢問情況,但是,除了中文和英文,本人對於印度的本土語言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只能用手勢表示「我聽不懂」,甚至再用英文加上一句「Sorry, I don』t understand.」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方不會表示理解並且離開,反而是把自己的語速降下來,重複幾遍剛才的句子,仿佛這個樣子我就可以聽懂了似的。我也只能尷尬地笑一笑了。

泰米爾邦的宗教信徒

在印度留學的時候,學校的Facebook主頁有一個專門的二手交易平台,學生們日常會從上面淘一些比較便宜的東西,後來慢慢熟悉了之後,我也開始在上面賣一些暫時用不到或者不能帶回國的東西。

讓我比較驚訝的一點是,無論我賣什麼東西,即使每一樣東西我都標註好了價格之後,印度學生聯繫我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砍價,而且是直接砍掉一半的價錢,然後問我賣不賣。

我往往都是一頭霧水,你們砍價都是這麼厲害的麼?

仰望天空的印度男孩

在印度一些比較熱門的景點購票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形式的插隊現象。

因為印度本來人口密度也比較大,所以往往在一個窗口前面等待時,突然就過來一群年輕的小伙子,然後自己就又被擠到了後面。

感覺不耐煩的時候會提醒他們到後面排隊,然而我卻經常遇到一些讓我哭笑不得的回答「My friend is over there and I should be together with him」(我的朋友在前面,所以我應該過去和他一起買)。

當然這也和受教育程度有關,在大學校園裡面,插隊的現象就少多了。

總的來說,和印度人在一起相處的日子裡,他們做事情的很多邏輯我感覺很難理解,這可以理解成為個人不同性格的差異,但是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

縱使我們承認個體的差異在實際的生活中可能比集體的特質更加顯著,但是,往往在接觸過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之後,我會覺得有很多地方他們是相似的,然後慢慢歸結到這個民族的集體性格上面來。

但是,到了這裡我卻有了一個新的疑問,印度的人口有14億左右,而我所能認識到的以及接觸到的可能連1400人都不到,即連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所以當我自己得出來「印度人可能都比較如何如何」這個結論的時候,我是不是反而被更多固有的觀念影響,從而使自己得出來類似的結論呢?

通過自己的經歷去研究一個民族的性格,是一件不太嚴謹,但又頗具吸引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