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懊悔,往往會變成父母的自責。
讓父母特別揪心的一句話是孩子說出:"如果你們當初不這樣,我會過得更好。"那意味著,孩子感覺自己的人生很挫敗,也覺得父母的養育不是恩情,而是失敗。
孩子選擇當丁克,父母只剩自責
現代生活給了每個人非常自由的選擇,很多年輕人,開始有選擇的生孩子,或不要孩子,當一個"丁克",比如康輝當初就選擇了當丁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如果這份選擇里,帶著一些怨氣,想必整個家庭都不會幸福。
一位網友小陳,就是這樣一個人。
從他記事開始,他的父母就對他百依百順,可以說他要天上的月亮,父母就不會給他摘星星,這種無條件的愛,是他的父母最大的奉獻。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就算他的選擇不正確,父母也會順著他的意思,說只要他高興就好。
最初他想學鋼琴,爸爸媽媽把買回來開了一年多的新車賣了,給他買了架鋼琴,結果他上了一個月的課,嫌學琴太累,父母心疼地讓他休息,一段時間後,把鋼琴又賣掉了。
父母辛辛苦苦終於熬到了孩子結婚,誰知道小兩口剛剛結婚,就給老兩口來了一個晴天霹靂。
小兩口宣布,要當一輩子丁克,享受二人世界。
心心念念想要抱孫子的老兩口,感覺天都要塌了,當父親的抑鬱了一段時間。但既然是孩子的選擇,孩子覺得這樣好,他們想不通也要想通,不得已只好接受這個現實。
沒想到的是,孩子40多歲的時候,和老婆鬧了離婚,還是閃離。
小陳說,他的小半輩子,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了任性。
他甚至埋怨父母,對他媽媽說:"媽,當初你為什麼不逼我一下?"他覺得,如果不是父母一昧的縱容自己,他不會落得如此田地。
而寵了兒子半輩子的老兩口,只剩自責。
"適當"的逼一下孩子,也是一種愛
很喜歡看一部電影是印度的《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飾演了一位嚴父,他不理會女兒的叫屈、抱怨,強硬甚至有點冷酷地,讓女兒學摔跤。
女兒們是不理解的,對於女性來說,為什麼要學容易受傷,看起來更適合男性的運動?但阿米爾汗固執地執行自己的教育。
直到有一天,父親對女兒們說:"逼著你們學摔跤,是為了讓你們未來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不至於隨隨便便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人。"
那一刻,孩子們才懂得父親的苦心。
在理解這句話之前,相信父女關係是不融洽的,對孩子們來說,與其說是父親,不如說像暴君。
而對於孩子來說,天生親近讓自己更舒適的選擇,訓練和穿美美的衣服,對大多數女孩來說,並不難選,為什麼要把自己訓練的一身肌肉,失去女性的柔美,還要受傷呢?
可是,當他們在父親的鞭策下,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就知道父親給他們提供了多大的幫助。
對於我們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樣的。
父母如果在某一時刻,逼自己一把,讓自己對抗孩子氣的任性,不那麼嬌氣,或許很多人都能歌善舞,彈得一手好琴,甚至考進夢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愛人,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而不是到頭來,埋怨父母當初沒有逼迫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