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活動數字化運營:關於獲客成本與用戶生命周期價值你了解多少

2019-11-02     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

做好推廣獲客?所以在開始正式講解精益獲客與相關指標體系的內容之前,不妨先來聊聊客戶獲取成本(CAC)和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這兩個與我們推廣營銷息息相關的重要指標。

用戶獲取成本

在計算用戶獲取成本時,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一般情況下我們計算 CAC時,統計的對象應該是通過市場推廣費用而獲取到的用戶,而非隨著品牌的成長,主動註冊或使用產品的自然增長用戶。

第二,為了防止抬高收益而壓低費用,為企業預警並化解風險,我們應該遵循會計核算中的謹慎性原則,寧可預計不確定的費用消耗,也不預計可能的獲客收益。因此,獲取新客戶的所有費用都應納入計算核算範圍,包括推廣過程中的補貼優惠、渠道返點等等。

第三,推廣渠道拆解是計算時的必要步驟。一方面,渠道間的屬性各異,用戶構成不盡相同,因而用戶CAC也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對特定渠道加大投入成本,也可能由於該渠道目標用戶量級等因素,引起該渠道CAC變化。

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上述通識性公式僅能作為參考,因為需要用戶流失後才能計算準確LTV。為了解決滯後性問題,就需要加入回歸或預測類算法到LTV計算模型中進行預測。

LTV用于衡量用戶對產品所產生的價值,是所有運營手段的導向指標,也是最終衡量指標。以用戶獲取為例,一個用戶獲取渠道的新客成本是否昂貴,並不僅僅取決於獲客成本絕對值高低,還取決於獲取到的用戶LTV。

對於一款產品,A渠道獲客成本是50元,B渠道獲客成本是100元,單比較獲客成本,A渠道效果更優質。但後續追蹤LTV之後,A渠道用戶平均LTV是100元,B渠道用戶平均LTV是200元。在考慮LTV之後發現,A渠道每個新客僅盈利50元,B渠道贏利100元。雖然B渠道獲客成本更高,但渠道用戶帶來的總價值也更高,因此B渠道更加有效。

用戶獲取成本與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對於任何一款網際網路產品,產品與運營的可行性都能通過這兩個指標進行評估。我們接下來會結合產品周期進行講解,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不同產品周期下相關指標的變化規律。

增量期

CAC低,LTV低

近年來我們全面迎來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今日的行業寡頭在最早期,或多或少都搶到不少用戶紅利。雖然現在移動用戶總量始終在增長,但是用戶獲取難度與成本也隨著寡頭的形成而逐漸攀升,流量紅利逐漸消逝,這在過去幾年已成共識。

如果一款垂直產品能夠切中用戶需求痛點,開闢全新藍海市場,那麼早期用戶的CAC也不會太高。但伴隨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大潮,各類產品如雨後春筍出現,市場紅利也已消退,新產品的拉新獲客成本自然水漲船高。

我們該做什麼

產品在增量期,獲客是該階段的核心內容,需要努力去搶占市場。

但增量期也意味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新領域,以往的推廣與運營的技巧經驗,都可能會失效,也更加考驗推廣人員學習與應對能力。

成熟期

CAC高,LTV低

隨著增量期的逐步過渡,某領域的商業可行性被證明,就會引來大量玩家入場。

由於用戶很少會安裝兩個同類產品,這就變成了一場零與一的生死大戰。不論是補貼價格戰,還是瘋狂搶占渠道,都會造成CAC急劇提高。而某特定領域產品的獲客大戰,也會帶動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的CAC瘋狂高漲,因為常見渠道的流量總額畢竟是有限的。

我們該做什麼

隨著競爭加劇,降低CAC、篩選優質用戶渠道和變現的能力成為重點,過去先跑馬圈地再賺錢的模式已經一去不返。

得益於增量期的沉澱,我們對用戶有了初步認知,接下來可以用更多的免費手段去刺激用戶進行分享、傳播,從而實現用戶增長。對於CAC高昂的優質渠道,應該更加關注留存與活躍度,嘗試將用戶價值變現,挖掘更高的LTV;而對於低質渠道,我們需要及時止損,避免做無用功。

變現期

CAC/COC高,LTV低

獲客成本居高不下,變現盈利遙遙無期,過去盛行的燒錢模式變得難以為繼,大部分玩家面對這樣的情況都會選擇放棄而接連退場。然而,淘汰與機遇並存,隨著產品和用戶產生黏性,用戶基數逐漸穩定,其商業價值也開始得到展現。

該階段CAC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公司關注的重心也從一次性的CAC轉移到長期的COC(並且COC還會伴隨著公司與用戶規模不斷攀升)。與此同時,LTV的重要性卻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有流水就好」到「一定要扭虧為盈」,再到「戰果頗豐」,運營與推廣的重要性相互交替。

我們該做什麼

建立更清晰的策略,不再只關注CAC,推廣KPI轉變為運營KPI,用戶數和活躍度仍然不容忽視,但LTV才是我們關注的核心。數據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之對應的是精準化運營,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合理的成本控制。

衰退期

CAC高,LTV低

有高潮就有衰退,當產品進入衰退期,用戶總量也僅僅變成了一個數字指標。

隨著用戶總量增加,同樣的新增用戶量,早期占比可能非常可觀,但現階段只是杯水車薪。內部挑戰與成本不斷上升,外部則面臨變革者創新,亦或是細分領域侵入,新用戶獲取困難,老用戶又不斷流失。

同時,用戶流失帶來的影響也會被放大,畢竟一百萬用戶的2%流失與一萬用戶的2%流失相比,帶來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我們該做什麼

延長產品的生命,通過數據分析與產品經理的不斷優化與改進,或添加新功能以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此時我們也更加關注LTV的變化,高價值用戶的流失應該予以加倍重視。

以上內容來自公號: Analysys易觀


【頭條號-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運營者: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字化領域專家,PMP項目管理師,網絡營銷,搜尋引擎營銷運營出身,數據分析師,中國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CEAC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網絡營銷師,SEM搜尋引擎營銷師,SEO工程師 。現任北京新薈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新社匯平台聯合創始人、微會動平台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靜花緣精品系列民宿網際網路線上運營,北京宏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事業合伙人,TAS區塊鏈溯源項目營銷合伙人。O2O2O活動場景雙線閉環數字化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與活動場景數字信息化運營綜合解決執行方案提出者,微會動服務共同體發起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DrAKG4BMH2_cNUg74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