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作家,終其一生,其寫作技巧和價值觀點可能會變,但其內心深處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學風格卻很難改變。文學風格,既使得作者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和標籤,同時也可能讓作家陷在其中無法自拔。村上春樹是個優秀的作家,他有自己傲然於文壇的獨特風格,然而,也正是這種風格,讓他圉於其中孤獨徘徊,始終無法突破升華,具體來說,這種風格就是「距離感」。
村上春樹
《且聽風吟》的文字特點
作家的風格,基本上在成名作中就奠定了。村上春樹1978年發表的《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除了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蜚聲文壇的敲門磚。這本書寫滿了「距離感」。書中的「我」無名無姓,是一個就讀生物系的大學生。從小就很少說話,14歲突然發了瘋,喋喋不休地說了三個月的話後,發了一場高燒。後來高中畢業時,「我」決定成為一個只把心裡話說一半的人。
《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
心裡話說一半,不想跟別人交心,留下的一半就是「距離感」,在這本小說里,儘管只有主角下定決心把話說一半,但似乎所有的角色都跟主角一樣。當我們通讀村上春樹的著作,其實他大部分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如此,總是欲言又止,充滿心事。
《且聽風吟》跟村上春樹的其他作品一樣,人物間的對話十分簡短,每個人都惜字如金,很少吐露自己的心事。他們心事重重,只能藉助比喻、景物描寫來反映腦海最深處的心思,或者直接讓角色開一個玩笑,提出一個疑問,使聽話的人陷入沉默,以「終結交流」的方式來表現無法被說或不願說出的感受。
中學時的村上春樹
只把話說出一半的寫法,讓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是閱讀對話時,時常感覺到到一種疏離感,仿佛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全都是萍水相逢一般,就像流浪者的短暫相聚。不過,從另一方面看,村上春樹通過寡淡如水卻又暗含深刻意味的語言,營造了一種久別重逢,心有靈犀的錯覺,讀者可以感覺到,儘管書中的「流浪者」不清楚彼此的經歷,但在某個時刻,似乎大家都是知己,一個字一個詞便可以達成心照不宣的效果。
無法被治癒的「距離」
流浪的人終將相聚。在村上春樹的作品裡,與主角最親近的人,往往都是通過意外認識的。以《且聽風吟》為例,某一天,書中的「我」去熟悉的酒吧消遣,結識了一位因酒醉而昏迷的陌生女人。在好心送女子回家後,原本沒打算深交的兩人,又因為各種巧合而不停相遇。在命運的搭橋牽線下,二人漸漸對彼此產生了好感,開始了類似戀愛的生活。
《且聽風吟》中的「我」和陌生女人
在跟陌生女人交往的過程中,「我」開始回憶以前感情生活的往事,特別是關於上一個死去女友的故事。同時,「我」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只把心思說出一半的想法。儘管在「我」和陌生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中,可以聽出我們對彼此的傾慕和渴望,但在我們之間,始終沒有發生什麼。我們只是在某些時刻互相陪伴、彼此傾聽,說出在那個時刻適合的話語。兩人的關係仿佛只是簡單而有分寸的觸碰、甜蜜又適可而止的依賴。
村上春樹
正如小說的題目《且聽風吟》,主角和女人的這種關係就像風一樣,迎面吹來,只是輕輕地拂過,最後不留痕跡地離開。在《且聽風吟》里,人們的對話就像不同方向吹來的微風,划過皮膚,然後無影無蹤。文字與文字之間也只是簡單的「接觸」,甚至缺少閱讀的連貫性。其實,這就是村上春樹一以貫之的寫作特點——「距離感」。
距離感
這種只把心思說出一半的感受,常常被我們理解成現代社會獨有的「疏離」。之所以人與人之間保持著克制、敏感的距離,背後反映的是無法名狀的孤獨和找不到生活意義的空虛。但退一步說,距離感並非是一種「壞」的東西,「距離」雖然讓人痛苦,可是也只有透過「距離」,人們仿佛才能獲得清醒。因為只有在似遠似近的距離中,我們才能重新發現自己。
村上春樹
「距離」的另外一種表現是焦慮,儘管孤獨、空虛、無意義,但「距離」不表示人的內在完全是靜止的。相反,「距離」也有可能蘊含著喧囂和噪音,比如《且聽風吟》中,主角「我」除了簡單對話外,內心其實有大段的獨白,各種各樣「無聲」的「噪音」環繞在腦海中。只是那些東西無法說出口,不知道怎麼表達,只能被迫沉默,只能說一半。也就是說,「距離」除了帶來孤獨、空虛和寂寞,它本身同時也是一種焦慮和不知所措。
村上春樹
如果說「只把心思說出一半」的想法構成了人與人的「距離」,那麼為了治療「距離」感帶來的恐慌,書中的「我」轉而開始寫作。「我」迫切需要寫作,因為它有可能是一種對於「距離感」的救贖。村上春樹為了說明寫作的用處,引用了一句話:「寫文章這種活動,是對無法改變的自己,與包圍著自己的事物之間的距離,做一個確認。」這裡的「確認」就是想知道,自己作為一個跟其他人永遠有距離的個體,如何生存在這個複雜、未知的世界。最終「我」發現,寫作能夠確認的只能是彼此的距離,寫作無法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那道無法徹底溝通的深淵。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存在無法被治癒的「距離」。
村上春樹文學的特點
在村上春樹看來,愛情和寫作一樣,無法彌合距離,只能接受它的存在。在《且聽風吟》中,「我」與女人所發展的「愛情」之所以點到為止,似有似無,就是出於村上春樹對於「距離感」的理解:喜歡一個人,並不是為了讓彼此的心靈融合在一起,而是為了理解、包容、欣賞,並沉浸在兩個人的距離中。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所有作品,都鐫刻著一股濃濃的「距離感」,雖然他無法把心中所有的感悟和想法完全傳遞給讀者,但透過字裡行間噴薄而出的意義,每個讀者都在書中確認了他們與村上春樹之間確實存在「距離」。村上春樹寫《且聽風吟》的目的,無非想要表達人類個體之間永恆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刻骨銘心、撕心裂肺,但又無可奈何,不論讀者看完這本書能有什麼樣的體會,只要翻開書的第一頁,「距離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不得不說,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有一種哲學家的氣質,雖然他沒有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只能靠作家的「直覺」去把握某些難以言說的概念,但通過文學特有的筆觸,他仍舊創造了一種獨特而廣受歡迎的文體。然而,他從《且聽風吟》這本書開始塑造的「距離感」,既是他成名的墊腳石,也是他進一步「質變」的絆腳石。
《老人與海》
距離感,跟世界的疏離感,或者說缺少融入世界的決心,以及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讓他的作品卡在升華的門檻上,邁不出去那至關重要的一步。畢竟文學不能只關照內在,只把呵護自己的柔弱內心擺在人生意義的最優先位置,偉大的文學,是《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對馬林魚鍥而不捨地追逐;是《紅與黑》中於連在斷頭台上的平靜和嚮往;是《米格爾街》中扭曲而又不自知的眾生相。
村上春樹文學中的「距離感」,細膩地拿捏了普通人心底某些柔軟的所在,讓人們有一種舔舐傷口的共鳴,然而,過於細膩反而落入「自我感動」的怪圈,舉目四望,除了「我」,就是跟「我」牽連的蚊蚋小事。
村上春樹的「距離感」很安靜,適合挑燈夜讀,在咖啡的裊裊香氣中慨然輕嘆。然而,在燈光的三尺之外,世界上還有高山之巔、還有滔天巨浪、還有勇士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