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橙茶空間自17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以雲南自然古茶園鮮葉為原料,傳統普洱茶手工工藝,為愛茶的朋友專業定製各種山頭茶,純料茶。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已經發展成為以電商銷售平台為主,專業定製普洱茶,滇紅,滇白的專業團隊!
2020年3月26日應昆明橙茶空間團隊的邀請,來到雲南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探尋神秘的帕沙古茶山。
帕沙古茶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東南部的勐混鎮格朗和鄉,屬哈尼族聚居區。帕沙整座山系中,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全都是哈尼族寨子,從唐代開始就一直居住哈尼族。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既是村名,也是古茶山名。格朗和意為「幸福、吉祥」,帕沙意為驛站。
帕沙現存的古茶樹,最早種植年份可追溯到唐代。因為祖輩辛勤的開山種植,給帕沙的後人,留下了用之不盡的財富——2900多畝古茶園,分布於整個帕沙山寨旁的山上。自然生長至今,已形成山中綠樹皆茶樹的一個情況。
帕沙新寨一個哈尼族茶農:姓四名二,四 二(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哈尼族的姓名是:父親的名是子女的姓,所以哈尼族茶農四二的大兒子就叫:二大,
哈尼族茶農:四二的千年古茶樹。
哈尼族茶農四二的千年古茶樹。
哈尼族茶農四二的千年古茶樹。
哈尼族茶農:四二與家人(左一,主人四二) (左二,四二的媳婦) 倆個小孩是四二的孫女,(中,四二的大兒媳婦) (右二,四二的大兒子:二大) (右一,四二的女兒,二住)
哈尼族茶農:四二與家人
哈尼族茶農:四二的千年古茶樹
純正的帕沙茶以清甜而著稱,海拔越高,茶的韻味越足,由於整個勐海片區名山茶多,帕沙的名氣要排得靠後。但就收藏生茶而言,值得推薦。
帕沙古樹隨著海拔的增高,品質越好,毛料初期品起來澀感重,做成餅後澀感減淡,品飲後澀化得很快。
走嘍,採茶去嘍!
哈尼族的採茶小姑娘。
帕沙古樹後期陳化後肯定是一款好茶特點:第一泡至三泡湯色為青綠色,香氣高揚,水路比較細,喉嚨沒有乾燥感,反而很清爽,舌面回甘 生津很好,能感覺到一點苦味,澀味也很輕,化得比較快。
第四至八泡湯色還是青綠色,香氣高揚,湯水柔軟,舌面回甘 生津持續,層次變化明顯,有苦味,基本感覺不到澀味。
至十五泡湯色青綠,香氣還是很好,湯柔水甜、生津不減,有層次變化,略苦無澀。十五至二十泡色較淡,香氣減弱,湯柔水甜,舌尖還有生津,略苦無澀。
帕沙古茶山在勐海縣境內格朗和鄉西南方向,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在1600多米,從地理位置上看,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
山中的許多古茶樹就生長在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形成了一幅「林茶錯綜,寨在茶園」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然景致。
哈尼族採茶的小姑娘。
帕沙的古茶樹長勢很好,繁茂蔥綠、葉面光亮,枝杆很高,屬於大喬木。帕沙目前保存下來的古茶園至少在2000畝以上。
帕沙因在格朗和鄉最高峰南山支脈上,山高路遠,群山環繞,涉足的人實在太少,從而沒有得到太多關注,所以一直將它歸屬在南糯山名下。
古茶園由哈尼族同胞們守護,他們與森林為伴,種植茶樹,代代相傳,茶樹包圍了村寨,村寨滋潤了茶山,拉祜族文化融入古茶山,也孕育了古茶的獨特氣質。
春茶採摘,這裡的村民,他們的臉上永遠有笑容,就如這片不變色的天空。
到茶山深處,賞茶山之風貌,領略古茶樹之姿,走進當地村寨感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一棵棵古茶樹就是一顆顆活化石,見證著整個茶山的歷史,見證著世世代代以茶為生的種茶民族的歲月;顆顆茶芽,匯聚了陽光雨露和茶人的智慧,一盞盞都是歲月的韻味。
他們的生活是如此接近土地,為大自然朝陽日暮的循環,由衷喜悅。
哈尼族人白天聞著茶香勞作,夜晚枕著茶香入眠,寧靜安祥。我們在此與拉祜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古茶樹生長在村寨附近樹木茂盛、陰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中。
陽光的本色,純凈的空氣,優質的古樹茶。
還有的生長於在村民房前屋後,古茶樹長勢旺盛,構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與自然和諧的古茶園景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帕沙的海拔高,是勐海片區非常有特色、非常有魅力的茶;和班章同根同源,其滋味接近老班章六七成的特徵,「七分班章」成了帕沙茶的一個縮影,這也是它最迷人之處。
剛採摘下來的單株古樹鮮葉
陽光下漫步在古茶園裡,祥和,安靜,不被打擾。
在這裡,有最豐富的少數民族原始風情,有最迷人的熱帶雨林風貌,有一寨一味的古樹茶,我們就迷醉於這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