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河北兩省交界地帶,有這樣一座特別的古村:
其西依巍巍太行,北鄰漳河天塹,年代久遠的豫晉古道穿村而過。這裡不僅有著豫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還是著名的紅旗渠精神發祥地。
最重要的是,這裡與河北涉縣僅一橋之隔,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村裡人出村就是跨省。
這座古村,就是盤陽村。
盤陽村隸屬於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鎮,為省級傳統村落。
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石勒建立後趙,曾在此地設縣。而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又在此地建城。
當時,這裡還是北宋王朝設置的"磻陽務"的所在地,置監管及民工600人,每年二月至十月,采木於林慮山,經漳河水運至河北諸地,以供建築城池、倉庫和製造兵器所用。而到明清時期,這裡已是一處繁榮的商貿集散之地。
如今的盤陽古村,最吸引人的便是呈"L"型的明清古街道了,該街道長1里,幾十座古民居、店鋪列於街道兩旁,雖然歷經百年風雨,但透過細節,仍可見當時的繁華。
其中,坐落於"L"型街道北端的北券門,高4.5米,站在這裡可以將近在咫尺的漳河以及漳河對岸河北涉縣的景致盡收眼底。而出券門西去,便是漫長的豫晉古道。
不過,盤陽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還要數九門相照的盧家大院。據記載,盧家大院為清代村民盧煉德所建,從前到後,依次是街門、月房、客廳、後樓院和庫房院等。庫房院東側是磨房院,後面還有數座小院,分別是當時設下的馬棚、農具房及長工僕人住處。
1960年,林縣"引樟入林"大型水利工程的總指揮部,正是設在這座院子裡。
據記載,1959年,原林縣縣委領導到漳河沿岸考察水源,受盤陽等村群眾自力更生修成天橋渠的啟發和感動,遂決定舉全縣之力修建引樟入林大型水利工程。
1960年3月,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盧家大院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拉開了林縣人占地斗地的篇章。
而盤陽村也因此被稱為紅旗渠之名誕生地、紅旗渠精神發源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去轉一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1USnXIBd4Bm1__YLb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