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黃河泥巴居然也能玩出千萬年薪,真的假的?

2021-01-18     旅遊看河南

原標題:玩黃河泥巴居然也能玩出千萬年薪,真的假的?

黃河,中國人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搖籃;黃河,波濤洶湧、暗流叢生,黃河之水天上來,源源不斷地滋潤著中原大地,養育著一代代的華夏子民。

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也兢兢業業地在黃河身上找尋著可利用的資源,追尋著黃河本身的價值,其中比較特殊的,要數到用黃河泥做硯了,例如:來自於三門峽與新安縣的虢州澄泥硯。

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以江河湖泊中形成自然沉澱後的澄泥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從漢朝時期就已經存在,雖中途中斷過技藝,但也跌跌撞撞地延續至今。

其中的虢州澄泥硯則更是成為了澄泥硯中的一大精品,宋人高似孫在《硯箋》中這樣寫到:"虢州澄泥硯唐人以為第一",足以見其名氣。

虢,屬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名。周武王奪得天下後,便把今鄭州西的滎陽分給了他的叔叔,稱為"東虢",又將今河南西部及陝西寶雞一帶分封給了他的弟弟,稱為"西虢",而後因故東移到了今天河南三門峽一帶。到了隋朝,這裡更名為"虢州"。

這裡提到的三門峽與新安縣,都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有著先天製造澄泥硯的優勢,這些地區的製作者們也與虢州澄泥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 洛陽新安澄泥硯——游敏

新安縣古時並沒有什麼製作澄泥硯的史料記載,現有的新安縣澄泥硯製作人之一的游敏所製作的澄泥硯的傳承便是源於清末民初時期河南澄泥硯的主產地——三門峽的陝縣人馬寨村。

據游敏所述,是祖上的清末秀才游宗豪在遊學陝州時,學習了當地的制硯名家王玉川的制硯技法。留下古老的製作工藝,形成更新的創造價值是游敏對澄泥硯的追求,賦予新安澄泥硯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游敏製作澄泥硯的一大理念。

2、 虢州澄泥硯的新安縣製作者——李中獻

1990年前後,經過漫長潛心研究的李中獻,終於燒制出了現代澄泥硯,並在當地首先註冊了"虢州澄泥硯"的商標,並將虢州澄泥硯當做載體與有關我國重大歷史事件結合起來,製作出了紀念澳門回歸的"九九歸一"硯、"奧運聖鼓"硯等……

3、 陝縣澄泥硯——王氏家族

陝州也是古代諸侯國名,位於今天的河南陝縣,與古虢州相鄰,自古以來就具有制陶的傳統。早在千年前,古代人民就開始利用一些磚瓦作為工具進行研磨,唐代的《硯瓦》中云:"應念研磨苦,無為瓦礫看。"

至北宋時期,由於戰亂不斷,外敵入侵加劇,在唐宋時期極度輝煌的虢州澄泥硯從此失傳,再無蹤跡。清末,"陝州工業局"創立,陝州澄泥硯開始得到發展,以三門峽張村塬上馬寨村王氏家族為主,其中最著名的制硯人叫王玉瑞。

民國二十五年的《陝縣誌》中曾這樣記載:"澄泥硯,唐宋皆貢。說文雲:'虢州澄泥硯唐人品之,以為第一。'又雲:'硯理細如泥色紫可愛,發墨不滲,久之硯漸損凹,硬墨磨之,則有泥香。'按此硯今產於人馬寨王玉瑞製造有年。實取土於土門村,土質如紅石,碾碎成粉,摻合為料甚佳。昔清乾隆皇帝宮內寶藏數方,足證其有價值雲。"

現代,陝縣澄泥硯仍在生產,製作者是當年三門峽張村塬上馬寨村王氏家族的後人王耀澤。雖然唐宋時期的虢州澄泥硯已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陝縣澄泥硯還是新安縣澄泥硯都或多或少的繼承了虢州澄泥硯的部分傳承……

黃河與新安縣澄泥硯的故事還在延續,不曾停止。用黃河泥創造出的也不只是作品,更多的是文化和歷史的交融。

小小的泥巴承載了新安縣與三門峽在虢州澄泥硯上不可分割的聯繫,也承載著古老中國人民傳承千年的智慧結晶。

其實,我國做澄泥硯的地方還有很多,有的還在固步自封,但有的已經開始突破、創新,達到了千萬的年產值。

玩黃河泥巴也能玩到年薪千萬?這個或許真的可以。但絕不是單純的玩泥本身,而是將簡單的事物加以複雜的工藝、全新的理念、古老人類的智慧,又有什麼東西不能點石成金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aFJFXcBRnIjoXcGcR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