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費,賺再多錢也白搭!

2020-03-31     喜馬拉雅

來源丨喜馬拉雅APP《北大金李的財富課》

編輯丨郭放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是充斥著這樣的矛盾:有錢的時候沒時間,有時間了又沒錢。讀書的時候,時間和精力都很充沛,想周遊四海卻沒那麼多錢?

工作以後賺錢了,卻又要忙著養娃、帶娃、贍養老人?到退休了,有錢也有閒了,卻又有點力不從心?人生短短几十年,要過上隨心所欲的生活,好像並不那麼容易。

那是否有辦法可以平衡矛盾呢?其實是有的。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糾結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我們人生不同的階段,對消費和收入做出合理的分配和平衡。



那如何做好平衡,過上儘可能隨心所欲的生活呢?這裡就要引入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美國經濟學諾獎得主莫迪格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論,他提出以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合理分配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費,從而獲得人生的最大滿足。

如何正確理解生命周期理論?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依賴、成熟和退休三個階段。依賴期大致對應的是我們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大多數人處在成長階段和求學階段,一般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

成熟期對應的是青年和中年時期,工作之後開始有收入,隨著事業的進步和家庭的建立,財富積累越來越多,逐步達到頂峰。退休期,顧名思義,就是退休之後,開始靠此前的財富積累和退休金生活。



由此可見,一個人一生的收入,使得他的財富隨時間積累的狀況就像駝峰的形狀。在年輕的時候很少甚至為負,賺錢之後開始成長累積,到退休之前財富積累達到高峰,退休之後開始降低。

而在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的一生中,能帶來最大的滿足感的消費模式,是隨著時間保持較為平緩且稍微上升的消費。忽上忽下,大起大落,「飢一頓、飽一頓」的消費模式,其滿足感最低。

這也是符合一般人性的。如果消費水準越來越低的話,相信大多數人都受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由此可見,在大多數人一生中,希望達到的消費水平,和可以用於消費的收入是不完全匹配的。好的財富管理,會使用各種金融手段和工具,儘可能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資源的挪移,使得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消費儘可能平滑。

比如年輕時借錢消費,工作以後再還錢。在成熟市場,往往可以有各種工具幫助實現這種挪移。比如年輕人可以借到錢來支撐年輕時的求學和消費開支。

但是,在金融體系不夠發達的年代和地方,年輕人往往會陷入一個流動性陷阱。年輕的時候有強大的消費慾望,但是沒有與之匹配的消費能力。

到年老了,有了一定的積蓄了,又受到精力和健康的限制,無法盡情地消費。往往被迫在人生最後幾年把大部分積蓄花在醫療看病上。這種由於流動性限制帶來的年輕時消費不足和年老時過度消費,會極大地降低我們的滿足感。

如何提升我們的消費滿足感?

財富的本質是對未來購買力的儲存。我們得儘量用財富儲值的各種工具來實現購買力的跨期轉換。比如說我們讀大學申請學生貸款,買房子做按揭貸款,都可以說是一種借貸行為。

在學術上,我們把借貸稱為「反儲蓄」。有反儲蓄,自然就有儲蓄。儲蓄可以是存錢到銀行,也可以是通過投資理財等獲得更高的收益。



總之,我們可以利用儲蓄和反儲蓄的手段,在時間維度挪移消費能力,削峰填谷,讓消費模式儘量呈現平緩略微向上的形態。在沒錢的時候借錢花,在有錢的時候存錢理財,留錢給明天花。

財富管理帶來資金在時間上的流進流出。這種流進流出可以有效地補充當期的工資性收入,支撐起當期的消費。

可以說,財富管理通過系統規劃人一生中所有的有形和無形財富,或者說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最終提升消費能力,帶來滿足感的最大化。

所以說,財富管理是對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全面系統管理。現在人們常說,既要重視工資性收入,又要重視財產性收入。好的財富管理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妥善的進行平衡。

關於主播和課程:

《北大金李的財富課》由集信有道文化出品。財富的本質不止是有錢,更重要的是掌控未來的能力。財富課不止教你投資、理財,實現創富、守富,還會幫你用財富知識和工具,更好地管理人生。

北大金李老師首次公開在北大開設的高端核心課程精華,用財富生命周期、消費曲線等底層理論,講透財富增長背後的本質原理,讓你不再被金錢困擾。本課程適合對財富理解不透,還在為金錢所困的你;想獲得一整套可操作財富方案的你;想一輩子都過得安穩富足的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wB6MnEBfwtFQPkdNTd1.html


我算是看透了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