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先抽血,報告卻出得慢?來自檢驗科醫生的權威解答

2019-07-26   健康杭州

點擊上方「健康杭州」 可以訂閱哦!

「醫生,我的報告多久能出來?」

對於門診患者來說,這是他們採集血液後最關心的問題。

通常,在血液採集後,患者將會拿到一張帶有條形碼的回執單,回執單上標明了檢測項目、采血時間及拿取報告的時間。

鑒於不同檢測項目拿取報告的時間不同,醫務人員會引導患者根據回執單上相應的時間自己拿取報告。對於年老、視力不好或有其它特殊情況的患者,醫務人員則會進行口頭告知。

於是,就會引發一系列其它問題。

「醫生,我的報告能不能快一點?我從鄉下趕來的,等下還要去趕車。」

「醫生,我只請了半天假,報告能不能快點給我出來?」

「醫生,怎麼要一個小時,上次明明只需要15分鐘!」

還有患者會問:「醫生,明明我比他先抽血,為什麼他的報告單出來了,我的還沒有? 」

這....

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對於常駐窗口的醫務人員來說,這樣的問題更是司空見慣。那麼,化驗報告單到底要多久能出來?帶著上面這些疑問,針對門診最常見的檢測項目:血常規。今天,《健康淳安》御用「小畫師」兼縣一醫院檢驗師秋月帶你一一化解這些疑惑。

看一看血常規在檢驗科到底發生了怎樣的奇妙之旅?

第一步

通常,在患者積極配合下,采血順暢,平均采血時間為3分鐘。

倘若碰到血管不明顯、嬰幼兒哭鬧不配合,采血時間會有所延長。

第二步

採集後的血液標本,由工作人員統一收取,運送至不同的崗位進行檢測。

第三步

標本檢測環節所受的影響因素較多,如標本量、檢測項目數等。

當標本量大、檢測項目數多時,檢測時間就會增加。這就好比排隊買奶茶,人少時只需15分鐘就買到;人多時等了一個小時也不一定能買得到;買五杯奶茶的時間也肯定比買一杯要等得久一點。

此外,檢測時間也受儀器狀態的影響。不光是人類會有個頭疼腦熱,檢測儀器在經過長時間的工作後,有時也會「生病」。儀器一旦報警,就需要相應的時間進行維修,檢測時間便會延長。

對於同一時間段送來的標本,檢測的順序是隨機的。檢測前會將標本的來源進行粗略分類。

急診標本優先檢測,接著是門診標本,病房和體檢標本隨後。

第四步

標本檢測後,結果會自動傳輸至電腦系統,檢驗醫師通過認真仔細地審核,對沒有特別異常的結果會直接發出。當結果出現異常,檢驗醫師還需要進行人工復檢。

第五步

複查後,檢驗醫師重新審核,一份完整、可靠的化驗單就「出爐」了。

患者即可拿著條形碼到指定地點拿取報告單。

看到這裡,大家心中的疑慮是不是已經減半,檢測時間會因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單獨的血常規30分鐘內出報告,血常規+CRP/血常規+CRP+SAA60分鐘內報告。檢驗醫師會在規定的時間內發出一份準確、可靠的報告。

(表:檢驗環節的影響因素及消耗時間)

凡事都需要有過程,檢驗結果也不例外。對於醫務人員來說,也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將一份準確、可靠的報告單發出,以縮短患者就診時間。

希望患者給予更多諒解。理解多一分,矛盾就會少一分!

供稿 / 淳安縣衛健局

轉載請註明「健康杭州」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