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一位扶貧特崗把孩子生在了救護車上

2019-11-25   田園水鄉紅色八堡

「哇哇哇……」

10月4日凌晨5:05分,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打破了畢威高速野馬川收費站路口寂靜的夜。

納雍縣羊場鄉奢嘎村扶貧特崗王艷沒等到醫院,就將孩子生在了赫章縣古達鄉衛生院的急救車上。

王艷夜訪貧困戶(右一)

因為早產1個多月,孩子只有1.9公斤,剛出生便被前來接應的赫章縣醫院的醫生裝進嬰兒保暖護理箱,送往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觀察;還沒來得及多看孩子幾眼,王艷就被抬上赫章縣醫院的救護車。

躺在病床上,王艷輾轉反側,一面擔憂著剛出生的孩子,一面擔憂著因為離開得匆忙,手上的工作尚未交接,是否會耽誤全村脫貧進程。

苗寨里來了彝姑娘

2016年5月12日,對於25歲的王艷來說意義非凡。那是她以扶貧特崗的身份,從老家赫章縣河鎮鄉河邊村到納雍縣羊場鄉奢嘎村報到的第一天。

剛到村,這個膚色偏黑、說話快人快語、性格開朗的彝族姑娘便受到了與她同時到村報到的扶貧特崗吳雲以及時任奢嘎村村支書楊孝槍、村主任楊國銀的歡迎。

彼此介紹過後,王艷就開始向楊孝槍了解村裡的情況,並從隨身攜帶的包里拿出筆記本,快速記錄下這樣一組數據:全村有690戶,分成13村民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苗族同胞。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為了儘快摸清村裡的情況,白天,王艷到村民家中照相、量房子、算收入,召開群眾會宣傳扶貧政策;晚上,王艷回到村委會加班加點做資料,與村「兩委」一起匯總數據,填寫調查表、收入核算表、家庭情況登記表等。

「那久我們苦得老火,每天起早摸黑,忙得做飯的時間都沒有,經常煮洋芋蘸辣子面當頓。有一次我們中午累到回辦公室就在凳子上睡著了,鄉黨委第一書記李培雲來了都不知道,害羞得很。」王艷回憶說,「後來聽村幹部講,李書記招呼大家不要打擾我們,讓我們先補半個小時的覺。」

從當年5月份到8月份的3個月時間裡,王艷與吳雲在村「兩委」和市人大辦派駐的駐村幹部幫助下,完成了遍訪,精準識別出217戶貧困戶。她們做出來的第一手扶貧材料,至今都完好地保存在村委會辦公樓的檔案室里,為後來的精準幫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台帳。

漸漸地,村民都知道村裡來了個好脾氣的彝族扶貧特崗,有脫貧方面的問題就來找她反映。

王艷走訪貧困群眾

脫貧路上一戶都不能少

「喂,請問是徐玉付家哈?我是村裡的扶貧特崗王艷,現在我們正在對全村進行精準識別,你家能不能抽個人回來一下?」

奢嘎村三面環山,一面與七星關區陰底鄉隔野雞河相望,囿於交通,不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整戶外出務工。走訪過程中,王艷經常「撲空」。徐玉付家就是其中的一戶。

王艷找到徐玉付的親戚、鄰居,主動與他家取得聯繫。王艷心裡明白:我就是干扶貧工作的,脫貧路上必須一戶都不能少,這一點不能含糊!

果不其然。電話中,王艷了解到徐玉付和妻子劉艷在七星關區做泥水工,收入不穩定,還要負擔3個孩子讀書(其中老大正在讀貴州大學,另外2個在納雍一中讀高中),生活負擔較重,符合納入貧困戶的範疇。

「在電話中我給徐玉付詳細講解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希望他家積極回來參與精準識別。」王艷說。

很快,劉艷就趕回奢嘎配合王艷完善精準識別資料,並以「因學致貧」的原因被納入精準貧困戶,3個孩子讀書都能享受教育資助。

如今,徐玉付的大兒子已經大學畢業,考取工作,另兩個孩子也順利考上了重點大學,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奔頭。

王艷走訪貧困群眾(右一)

幫百姓脫貧奔小康是最大心愿

2016年8月16日,凌晨4點,奢嘎村委會2樓的燈亮起。兩個年輕的「特崗姑娘」起床簡單梳洗後就準備出門。

這一趟,王艷不是下隊走訪,而是要到相鄰的維新鎮去運豬崽。

原來,在畢節市人大的支持下,奢嘎村建起了糯谷豬養殖場,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的空白。按照約定,王艷、吳雲和楊國銀大清早要乘坐村民付華和楊友文的三輪車去維新。雖是盛夏,但大山裡的太陽在沒有躍出地平線之前,空氣中依然涼意十足,兩位姑娘在車裡冷得縮成一團。

三輪車在砂石路上顛簸了2個多小時後到達目的地。跳下車,王艷立刻精神抖擻地配合村民將22頭豬趕上了三輪車。她熟練的趕豬技巧絲毫不輸村裡的老養豬戶,讓楊國銀暗暗吃驚:沒想到這女娃還有這能耐!

「我從小就幫家裡養豬、放羊,趕豬是小菜一碟。」王艷笑呵呵地說。

折騰一天回到奢嘎時,想到村裡有了村集體經濟,217戶貧困戶脫貧就有了門路,王艷竟然感覺不到渾身的疲憊感。

在這脫貧攻堅的火熱戰場,王艷一邊將黨的好政策講解和兌現給群眾,一邊切身感受到黨的初心和使命,在這些大山中「活生生」的巨大力量。2017年,王艷鄭重地向楊孝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被確定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楊孝槍這樣評價王艷:「這個女娃平時說話文縐縐的,沒想到做起事情來比大男人還拼。」

點滴努力,匯聚成溪。

如今,王艷與村幹部的努力終見成效,全村貧困發生從2016年的22.14%下降至2018年的8.79%。經過努力奮戰,截至記者發稿時,奢嘎村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25%,基本實現整體出列的目標。

全村40餘戶貧困戶在王艷們幫助下獲得了「特惠貸」指標,大家在脫貧路上有了產業支撐。馬舍組村民熊躍通過「特惠貸」貸款5萬元,現在已養殖10餘頭牛,解決了「人多地少、缺資金」的難題。

王艷結對幫扶的9戶貧困戶順利脫貧摘帽,其中陶家寨組村民楊鬆通過養殖技術培訓,現在圈裡養殖了20多頭豬,從「缺技術」的泥沼中脫身,脫貧奔小康有了扎紮實實的產業支撐。

2019年11月18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楊松感激地說:「這個扶貧特崗真是把我們當自家人一樣的幫。」

王艷說:「在我的家鄉赫章縣的河鎮鄉有個海雀村,眾所周知,那裡是畢節試驗區的發祥地。31年前,那裡苦甲天下,如果沒有黨的關懷,我的家鄉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過不上好日子。因此,我要感恩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現在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幫助更多困難群眾撕掉貧困標籤,過上小康生活。」

王艷走訪貧困群眾(右一)

扶貧路上,青春無悔

當下,納雍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衝刺期。因為工作忙碌,王艷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產檢、保胎的機會,她寬慰自己:孩子的預產期是11月28日,我只要工作中多加小心,應該沒什麼問題。

早在9月24日晚,王艷就感覺不適,鄉里的包村幹部任佩義緊急駕車送她到羊場鄉衛生院。經檢查後,醫生給王艷進行了保胎,並叮囑王艷要注意臥床休息。

但第一時間湧入王艷腦海的是:眼下正值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期,扶貧特崗的戰場就是脫貧攻堅一線,耽誤不得。

為保險起見,丈夫夏雲利用國慶假期到奢嘎村陪伴王艷。10月4日,王艷開完鄉、村的脫貧攻堅會已是晚上23:30。凌晨時分,王艷突然覺得肚子劇痛,夏雲趕緊把王艷抱上車往臨近的赫章縣古達鄉衛生院趕。因為王艷疼痛難忍,車子一路走走停停,平日1個小時的路程,那天花了3個多小時才到達。好不容易到了衛生院,因條件有限,又乘救護車去赫章縣城,沒想到車行駛到野馬川高速路口時,孩子就提前報到了。

現在,在王艷的精心呵護下,孩子很健康,體重也增加到了3公斤。

「有點對不起孩子,但是我不後悔。孩子生在脫貧攻堅路上,也算是一個福氣,長大了會更孝順、更努力。」王艷抱著孩子笑著說。

編筐織簍,全在收口。

眼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關鍵時期。

王艷身上流露出的「他鄉即吾鄉」「群眾即親人」的情懷和頑強拼搏的狠勁,在當前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中,顯得愈加珍貴和重要;在全市無數個王艷這樣的幹部的奮鬥中,畢節一定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政治答卷和歷史答卷。

來源:畢節日報全媒體中心

編輯:漆舉才

審核:彭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