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遙遠的夏商周時代到如今信息高速化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底蘊深厚,其中不乏有關奇聞異事的記載,而在這些神秘事件的背後,實際上蘊藏著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人一直都對殯葬很有講究,上到帝王將相的陵冢,下到普通百姓的墓葬,都有著不少的說法,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一些神秘的墓穴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不腐男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鳳代表的是如意吉祥,龍更是天子的象徵;而其中的鳳,在古典傳說中,鳳凰,亦做"鳳皇",寓意為百鳥之王,所以,為了取其祥瑞而威猛的特徵,中國古代的很多山都被命名為鳳凰山,其中一些延續至今。根據傳統殯葬文化,古人一般會在山上選址作為自己的墓地,如湖北荊州鳳凰山漢墓、成都郊區鳳凰山西墓等等在鳳凰山的選址,無不取其吉祥之意。
在目前由考古學家已發掘出的古墓中,荊州鳳凰山漢墓影響範圍最為廣大,這次發現是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之後,又一重大發現,亦是考古學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想當年,馬王堆漢西出土的一具不腐女屍震驚了全世界,幾年之後,同一片大地上竟然又出現了不腐男屍,而且年代還要比之前發現的更早,這如何不讓人驚嘆呢!
荊州鳳凰山位於湖北省荊州市,這裡在東周時期曾是楚國郢都,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都城,拋開其政治地位不談,單是看地質地形,此處緊靠故城的南城垣,地形上明顯高出附近的平原地區,以一種近乎於丘陵的地貌存在著。這樣的一片地方,為什麼會成為墓地呢?
原因其實不難考求,這與歷史上有名的"白起拔郢"有關,根據史料記載,戰國後期,秦楚兩國交戰,楚城城郢被白起所率領的秦軍攻破,楚國為求大局穩定,遷都於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白起在占領荊州後,實行了殘忍的屠城政策,導致百姓生靈塗炭,城池血流遍野,曾經繁華的都城,如今卻成了埋葬無辜冤魂的亂葬崗。
湖北省博物館的相關人員自1973年起,歷時兩年之久,動用各方,團結合作對鳳凰古墓群進行了縝密的考古挖掘,先後發掘出數十座秦漢墓葬,經過研究,墓中人物多為當時的下級官吏,並沒有權貴人物,墓中的一些禮儀秩序體現出了秦國的風格,但隨葬品等物還是能夠判斷出為楚國人士。
而這其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不腐男屍,則出土於編號為168號的墓坑中。168號墓為長方形的土坑豎穴木槨墓,埋藏深度較大,墓坑內整體空間也較為寬闊,其中從墓口到墓底的距離竟然長達8.4米。
168號的墓與此墓地內的其他墓穴不同,它的封土非常講究,一共有三層,槨蓋板上是一層14厘米以下的青膏泥,中間則是品質較粗的青膏泥,最上面的一層則是五花土,要說這168號墓坑中男屍的不腐之因,離不開這棺槨中的青膏泥封土。
不腐的秘密
什麼是青膏泥呢?青膏泥是由大量的竹根、竹葉、樹根等植物經過按比例調和只有混合而成的半凝固體,青膏泥封土有利於隔離空氣,在經過夯實之後可以有效防水防滲,對於168號墓坑來說,細膩的青膏泥居然有5.4米厚,這使得墓葬中的物品能夠避免強烈的氧化和水汽的滲入,從而更好地保存下來,使得它們能在兩千多年後重新問世之時能夠完好如新。
經過考古專家對墓中主人的測量,數據顯示為身長1.66米,推測得出其體重52.5公斤。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已經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洗禮,在出土時,這具男屍的皮膚仍然是具有的彈性的,與人們常見的白骨完全不同,並且他的四肢是能夠活動的,在經過有關學者對其的一系列考察之後,大家驚奇地發現,他的一些身體組織竟然是具有一定活性的,換句話來說,這具已經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男屍竟然和剛死的時候差不多。
古屍千年不腐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在後續的研究中,專家們大致給出了答案——下葬時的防腐水段並不簡單。在發現這具男屍的時候,考古學家注意到棺液呈現出不同尋常的紅色,這些紅色液體數量龐大,足以浸透古屍。那這些棺液是否是在封棺下葬前注入的呢?按照中國的傳統禮節來說,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否決了。但,研究進展到此刻,又再一次出現了轉機。
於168號同屬於一片墓地的167號墓棺內也發現發大量紅色液體。墓主為一屍體已腐爛的老年女性,雖然這位墓主身體保存的完好程度遠不如168號,但科學家卻有了新的發現,在167號墓棺內,大量的陪葬品都附有半透明狀的結晶體,最令人驚奇的是,棺底還有一層極厚的沉澱物,經過對其成分的檢測,裡面竟然含有科學家曾經猜想過的硃砂!
發掘時,在槨內發現漬水線,證明以前槨室有水。對著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應該是當時的古人在封棺之前曾經注入過防腐液,如果這個結論是真的,那這將是防腐技術史上的又一次新突破。我們都只到古埃及的木乃伊,古埃及的君王在死後要經過繁雜的工序,摘除內臟和腦髓並且放入特有的香料,最後再將全身裹起,以達到防腐的目的,這類一般稱為乾屍;但是在荊州鳳凰山發現的這具皮膚和組織依然具有彈性,可以定義為濕屍,能夠發現2000年以上的濕屍,更是世界奇蹟。
他應該是誰?
在168號墓坑中,墓主的隨葬品和衣物也都保存完好,經過對於墓中物品的統計後,墓主有500餘件珍貴文物,他的隨身衣飾也多為玉璧、銅帶鉤等,通過對他的隨葬品的研究,墓主的身份也大致得到了確定。
墓中出土的 "告地書"上記載,墓主名 "遂",逝世年齡約為60歲,在西漢文帝時期下葬,距考古出土時已有2140年。墓主生前爵位為"五大夫",按照西漢的爵位等級制度來看,"五大夫"為第9級。
但奇怪之處在於,墓主遂有爵無官,據猜測,其爵位應該是通過金錢手段得到的,西漢時,皇帝為充實國庫,允許在民間賣官鬻爵,並且還有一點,在墓中有一份《告地書》,竟然是由當時的縣丞所書寫,由此可見墓主生前社會地位較高且較為富裕,推測為當地的大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