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班的生意一直紅紅火火。
門庭若市的機構,層出不窮的花樣,許多家長每日奔波,如同在海洋里穿梭,樂此不疲。
寄希望於補課機構,真的可取嗎?作為一個有五年經驗的機構補課老師,我看到了很多迷茫的家長,所以總結了一些經驗。
明白了這四個道理,每年不僅可以省下不少補課費,更能讓學生輕鬆提升成績。
前段時間有報道稱:「補課老師年入百萬,陪課家長捨不得喝奶茶」。
這正是印證了家長的一個心理:過分依賴機構。
這樣的心理幾乎充斥著社會,孩子成績不好,第一個責怪的就是老師。
似乎孩子學不好都是學校老師的問題,所以就跑到機構去「找名師」。
這是揠苗助長的畸形心理,也正是因此,機構的費用才這麼高。
高昂的補課費用花出去了,你以為最賺的是你的孩子?不,大部分情況下,最賺的是老師。
如果是認真負責水平高的老師,那掙錢當然是理所當然,應該的。但問題是現在的機構中充斥著很多大學生兼職、非教育行業人工作之餘兼職以及部分機構老師不負責任等的現象。
即使是別的行業來的兼職,只要貼個「十幾年教齡」的標籤,便被包裝成了「名師」。
因此,不能過分依賴機構里的老師。
其實,在學校中認真聽講最重要。
我輔導過很多孩子,他們本來就沒有學習興趣了,但還是被父母強硬地送過來補課。
我告訴他們,如果你在學校里不聽課,那我也無能為力。
那些認真聽課,仔細完成作業,僅花一些錢買題的孩子,仍舊能考出不錯的成績,為什麼?
因為他們有主動學習的精神。
明明課上有機會好好聽,為什麼非要課後補?
比起讓他在課後拚命,不如監督他上課認真。
當然也有很多孩子,他們確實差得太遠了,課上根本聽不懂。
針對於此,更重要的是及時溝通,發現癥結所在。和他聊聊天,心平氣和地討論學習。而不是怒髮衝冠,破口大罵一頓,然後再花上萬給他加報補習班。
如果孩子沒有學習興趣了,最重要的是幫他培養興趣。比起讓他在機構里重生,不如培養他的學習興趣。正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抓住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
如果他迷茫了,應該和他一起討論未來。而不是一味把他甩給老師,那他只是換了個地方消沉而已。
如果他只是小小漏洞,或一次考試不小心失利,沒有必要一下子花幾萬元報長期班,那樣反而加重負擔。可以和他一起利用周末查漏補缺,效果反而更好。
許多家長並不明白孩子需要什麼,只是「別人家的孩子報了我也一定要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哪裡不會補哪裡」,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機構多如牛毛,幾百元一個小時的補課費對於不少普通家庭也並非小數目。家長報班保持理智很重要。機構花言巧語太多,負責人的目的多半是賺錢。
因此,報班要少而精。選擇真正適合孩子的班級,而不是盲目地跟風報班。
如果是課外興趣班,就專注於一兩個班,沒有孩子能同時精通那麼多東西。
我的班裡曾經有個同學,他從六年級開始,每個周末從早上七點補到晚上六點半。琴棋書畫看似樣樣都學,但沒有一個精通。
在班內採訪了幾個狀元學霸,他們都說不超過三個補習班。
相比之下,那些周末兩天都不得休息的孩子反而處在中下游:家長越著急上火,孩子越沒有休息時間,越迷茫,成績越差。
在英語文化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它的中文意思是「只會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所以,要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有價值的,才是最重要的。
該怎樣選擇適合他的補習班?
依照我的經驗,經濟條件允許時,一對一永遠是最佳選擇。
一對一的老師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孩子建立精神交流,也能專注孩子的發展。
在我補課的幾年生涯中,深刻地體會到:只有一對一的老師能真正了解孩子。
如果開小班或是大班,哪怕一對三,老師都不可能會有精力專注地和每一個孩子交流。
對於成績較為薄弱的孩子,慎重選擇大班。成績薄弱一般問題比較大,需要詳細編排,逐個擊破薄弱點。
最後想說的是,補習班這種東西用好了是能幫助學習騰飛,但是用不好,也會把家長和學生都搞得很狼狽,家長拼了命地去掙錢,學生淪為了補課的奴隸。
所以,希望家長們都能謹記以上四個選擇輔導班的原則,明智選擇,用好補習班,但是不要濫用。
本文來源:小初高教育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