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鄭州人答不全這5個問題,不信?試試

2019-07-11     有趣鄭州



這是有趣鄭州第368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3200

閱讀時間:9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之前,咱們今日頭條上一位粉絲的發問,讓有趣君發出了「這屆粉絲不好帶」的感慨。


| 問題犀利,角度刁鑽



知識儲備厚度還是不夠啊。

認真回答一波。


人民路傾斜之謎


說出來你們不信,前幾天有趣君的三爺爺去世了,開車去了三李火葬場,回來的時候給了一掛鞭炮說記得放了,可惜一直沒放。

心想:哪會有這麼邪門的事情,污染空氣,洗洗睡吧。結果第二天就發燒了。

對於生活在鄭州多年的人來說,「鄭州地邪」早就是個心照不宣、頗有神秘色彩的奇事。

不過仔細說道起來,鄭州「地斜」也確實有根有據,首先從鄭州市區整個地貌結構來看,鄭州地勢西高東低,再者雖說鄭州整個市區規劃呈現的是棋盤式布局,但卻有幾條主幹道斜得離譜。這種斜,背後其實大有文章。


| 絕大部分鄭州的路都是橫平豎直



比如人民路。

其實傳說中,人民路是因為「蘇聯專家建造為了北半球城市採光」而斜建的,是以訛傳訛。

人民路原是老市區天成路北邊一片荒涼廢墟,根本沒「姓名」。許多人得知鄭州要被定為省會後,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出現一支支「義務勞動」大軍。也沒有圖紙,那時候跟著蘇聯老大哥學習,請來的蘇聯專家的城市規劃是以二七塔為原點(一說為火車站),以人民路等街道為軸線,就像太陽的光芒射向四方。


| 從人民路丹尼斯的位置明顯能感受到人民路的傾斜



聽起來很霸氣,當時的幹部都很年輕,市長、市委書記也不過30來歲,經驗是完全沒有的。

等路差不多修好了,傻眼了。斜的厲害啊,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是把採光好、坐北朝南的房子稱為堂屋、正屋,其他朝向的則視為次要的房屋。街道斜著,導致大多數的房屋冬季向陽時間短、採光差,同時不好辨認方向,不利於人民的工作和生活。

雖木已成舟,但好在及時止損。所以才有了行政區「經幾路」、「緯幾路」分明的街道和棋盤式的建築格局。


城西路在哪?


城南路、城東路、城北路,這三條路在地圖上都能看到,也可以沿著城牆找到。但是城西路,這個真沒有。

但從地圖和東南北三條路的位置推斷,加上資料驗證,城西路就是順城街。


| 順城街顧名思義,順著城牆的那條街



馮玉祥駐鄭州做河南督軍時,下令扒掉西城牆,填平城壕,修成道路,安置沿路兩側居民。(不是為了蓋學校)

順城街北起商城路,南到城南路,全長近千米,以西大街為界,分別叫北順城街和南順城街。

後來隨著火車站和商埠區的發展,順城街也成了商業街,店鋪林立、商貿興隆,街上的居民也就慢慢富庶起來。


| 順城街著名的大紅牛羊肉




街上中小飯店比較多,專賣粗食、粗飯,物美價廉、經濟實惠的吃食很多,供平民百姓食用。一個高粱面饃、一碗小米粥、一碟小菜,每頓飯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吃飽。是一個平民百姓喜歡去,而且又能去得起的美食街。

現在提起好吃的,順城街的地位依舊堅固。


全鄭州第一家的老馬豆沫、提起就流口水的勝利雞、賣下水起家的五順齋烤鴨。(嗯,吃家兒都知道,五順齋最早是賣下水的,烤鴨歷史不過近20年。但名氣不小,味道也不錯。)


| 百年老字號,這個真沒吹牛




| 現在70多一套了,貴!但依舊門庭若市



「羊肉哪裡鮮,鄭州西蘭軒。」這句話說的就是鄭州經典「老字號」西蘭軒。這家始於1947年的老店,至今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是鄭州做回族「經堂席」最出名的一家,也是最傳統的。

特別是扒羊肉,作為回族代表菜,百吃不厭。最好吃的兩家就是馬驫和西蘭軒了。


| 羊肉哪裡鮮,鄭州西蘭軒




| 清真第一籠



海豫樓、大紅牛羊肉、丹記元宵、小胡同里的白記餅店(老店,想知道具體位置的請留言,好吃到咬舌頭)。海豫樓幾經更名仍不改素餡包子獨步「小籠江湖」的地位。

以牛羊肉為特色的清真餐館,鱗次櫛比、生意興隆。火鍋、涮鍋、羊肉湯、燴麵泡饃、包子燒烤。從主食到小吃,從本埠美食到外來鮮貨,在這裡,滿足你一切對美食的追求。


城隍文武廟,鄭州都有


東大街的文廟、商城路的城隍廟,對於鄭州人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了。

但是翻開某些書籍,許多朋友不僅會發問:「按理說一個城市,標配應該是城隍廟、文廟+武廟,在鄭州這麼久了,難道沒有武廟麼?」

答案是有,還有兩個。但是不太出名,也不太好找。


| 位於東大街的文廟



武廟最早是唐朝時高宗皇帝設置的。又叫「武成王廟」,供奉的是封神榜的姜子牙。到明朝,朱元璋廢除姜太公的武廟祭祀,自此武廟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

為啥朱元璋這麼做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姜子牙主張以仁德治理天下,國君不可為了自己而害民眾,但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做法,跟姜子牙的思想完全相反,如果再繼續把姜子牙當成武聖人,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只好趕出姜子牙了。


| 中和自然 、方正對稱、不怒自威



至明朝末期,明朝皇帝追尊關羽為武廟的主神,設立關帝廟。

到了滿清時期,追封關羽為武聖,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並列,合稱文武廟。所以說現在一提到武聖,大家想到的就是關羽,其實是明清朝以後的說法。



| 香火鼎盛的城隍廟

一般說來,文廟是官方的,武廟是可以民間私建的,所以一座城市有很多武廟的情況實屬正常。

沿東大街文廟對面就是關帝廟,大概在東大街南、商城裡(非商城路)往西的位置。從網上看到的以前老鄭州的縣誌圖,也大致標明了武廟的所在。


| 紅框里聖廟就是文廟,關帝廟就是武廟,記得從右往左念




還有一座武廟(關帝廟)在劉莊,花園路快到連霍高速的地方。因為實在太熱了,有趣君沒有跑去拍照,誰知道相關的資料可以留言討論哈,私信發給有趣君些照片也可以哦。


曾是鹽鹼地的硝灘

現在快被人遺忘了


沒有河、海經過的鄭州,沾水的路名卻不少,海灘街、塔灣、硝灘「三兄弟」算是不起眼但又特別能代表鄭州以前生活的地方,塔灣我們在前幾期文章里介紹過了,海灘街由於五號線的經過目前正大火,有趣君不喜歡湊熱鬧,再等等給大家講。

既然剛好有人問,今天重點講講硝灘。硝灘的位置現在就在紫荊山路商城路向東20米路北,新世界百貨東隔壁的那條小吃街和旁邊的幾幢寫字樓以及家屬樓、小學,都屬於硝灘社區的範圍。


| 硝灘,現在既沒有硝,也沒有灘



硝字拆開,「肖」意為「變小變細」。「石」指礦石。意思是這種石頭的顆粒經過燃燒可以從雨滴大小變成霧狀——「硝煙」。

那硝灘的意思就顯而易見了。

解放前,現在新世界百貨附近的大片土地原是一片荒野,地面上白茫茫的一片,地鹼不生長莊稼,種不出糧食,不能光吃鹽鹼菜啊。那時候還沒有外出打工的概念,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硝吃硝。


| 推薦一家硝灘里好吃的炒雞,記得要中辣的,過癮




颳起了土硝,再挖一個淋硝池,把硝面倒入加水調和好,然後把硝水晾曬結晶提取硝鹽,把硝鹽賣掉或用硝鹽為原料製作鞭炮,很多老鄭州人以此為生,使硝鹽幫助自己度過了生活艱辛的年代。

現在的硝灘,更多的被人叫做「新世界百貨旁邊」,兩旁高樓聳立,綠樹成蔭。如今不說還真不敢相信,這個綠樹、高樓組成的美好家園,竟是由自白茫茫的荒灘變成的。



最後一個問題,請大家幫忙


至於頭條網友提出的第五個問題:一下大雨南不淹北邊必淹到底因為啥?這個有趣君還真沒研究。但是,西邊比東邊高這個是公認的。以前有個梗,鄭州人到開封玩,和開封人吵架,開封人占著本地人多說一人一口吐沫能淹死你,鄭州人說:「發大水你就知道了,開封鐵塔尖埋了,鄭州地皮兒剛濕完。」

當然這是個聽來的笑話,各位開封的粉絲可別較真。不過鄭州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有目共睹的,小時候騎自行車從火車站到三官廟,累的不能行。但回去很快,一路下坡到家了。


| 這座城市,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Emmm……不是有趣君刻意岔開話題,是這個問題真是不知道答案,有知道的大神請賜教吧。

其實關於鄭州,趣事、秘密、能說不能說的真不少。除了微信,我們也會在今日頭條等著各位小夥伴,有什麼想知道的,趕緊留言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eG6BmwBmyVoG_1Z6G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