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國內上網課的留學生們,人人都有「自救」故事

2021-01-23     TimeOut北京

原標題:那些在國內上網課的留學生們,人人都有「自救」故事

那些在國內上網課的留學生們,人人都有「自救」故事

圖/陸寒文

寒冬又至,國內疫情開始反覆,好在經過一年的「磨鍊」,大多數人已經煉就了一顆強大的心臟,學會「亂中有序」的生活。

只是疫情之下,處在暴風眼的留學生們的未來仍舊是個未知數。

這群所謂自帶「光環」的人,拋擲了時間、金錢拚命申請國際學校的offer,如今卻被綁在網課上。

無奈、焦慮、遺憾原本是留學生們口中的高頻詞,但如今他們也在這種情緒中迅速成長。

我們採訪了學校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美國、法國、德國、韓國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分享了這一年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面對起伏,不再束手無策、彷徨失措。他們也在努力自救著。

Brandy

留學地:澳大利亞

學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年級:大二

年齡:21

2019年年底我回到北京。開學之後沒多久就變成了全員網課,在澳洲的同學也一樣,沒有參與感,感覺老師也沒什麼興趣上課。還好澳洲只比中國快三個小時,基本上沒有時差問題。

一開始還對回澳洲抱以希望,畢竟還沒待夠,沒來得及用嶄新的駕照在澳洲公路上飛馳。而且我初中就出國了,突然長期在國內生活還是有些不適應。尤其2020年年中,對網課的新奇體驗感已過,加上認清了澳洲政府能拖就拖的態度,就更難受了。

我的個人規劃壓力也比較大,原本想申本校項目類研究生,需要提前聯繫好導師,結果現在不在校園又是國際生的身份,不太會有導師願意帶。

澳洲還能在第三國停留返澳的時候想過回去,但護照和行李在北京,人在外面過年不能回去取。開學之後澳洲徹底封鎖邊境,身為學生簽證持有者根本沒回去的可能,就不再想了。

最近的網課課表/40個鮮嫩的桃子

我的自救法:

一年多也逐漸適應了國內的生活,從期待回去變成了「讓我回都不一定回」。因為除了上學和想念乾媽一家之外,確實是國內的生活比較幸福,生活開銷也比在澳洲低,活動很多,商場開到很晚,外賣夜裡也能點。想不到什麼特別想回去的理由,無非就是學費交得比較虧,但是自己很快樂了,哈哈。

我和留在國內的澳洲朋友還保持聯繫,雖然在不同城市,學不同專業,但還是會約著有機會去對方的城市玩兒,因為很多在國外比較好的朋友,回到國內可能就不太聯絡了(當然這不是絕對啦)。

之前疫情不嚴重的時候,我覺得是遊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機會。原來總想著放長假要出國玩兒,現在一下子國外目的地都給排除了,可以先完成國內的旅行計劃。回北京居家隔離的時候我開始學著做中餐,在專注做飯的時候能短暫地忘記繁瑣的事情,既能製作出美食還能放鬆自己。

固然有很多尚未完成的約定留在澳洲,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發現身邊的美好吧。比如能吃到久違的水蜜桃和臍橙真的太快樂!天知道澳洲的水果多普通(淚,還有幾乎隨時都有的外賣和親民的價格)。

對未來的規劃:

之後我還是會遞交澳洲和新加坡的研究生申請,看疫情情況決定是繼續讀還是gap一年再入學,研究生要是還上網課也就沒意義了。同時也會在國內找相關的工作機會。繼續深造還是先工作,看這兩個的結果結合未來的情況,隨緣決定吧。

七酥

留學地:美國紐約

學校:紐約大學

年級:研二

年齡:25

我是去年四月底回的國,那時候美國的情況已經有點嚴重了,而且他們都不戴口罩,父母也擔心。學期還沒結束,隔離期間我一直在上網課。有一門課的上課時間是凌晨十二點半到四點半,然後稍微睡一下,六點開始上第二門課到九點。還有一門課是晚上十點到凌晨一點。因為晝夜顛倒,當時生理心理壓力都挺大的。

另一方面要處理很多瑣事,比如房費。美國房子是一年一租,我的租期是2019年到2020年8月,回國後因為疫情也沒法轉租,等於白付了四個月房租,加重了經濟壓力——房租要每月1萬2人民幣。之前想著還有機會回去,就把行李寄放在朋友家,現在回不去了寄回來很麻煩也很貴。

開始以為十月份還可以返校,但沒想到那邊的確診數字上升得很嚇人,我就知道短期內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在五月底六月初決定來北京實習,不想浪費這段時間。

實習證明/愛豆的小卡

我的自救法:

一邊上網課一邊實習也累,但因為個人對娛樂行業特別感興趣,在美國本來想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去一些娛樂公司在美國的分部或者業務部門實習,為今後的工作打基礎,將來回國以後也可以往海外業務發展。雖然這個計劃終究破滅了,但我同時收到了騰訊和新浪的實習offer,那瞬間真的很開心。最後我選擇去新浪實習,是非常難忘的體驗。

還有一件特別治癒的事是,我參加了自己一直很喜歡的海外歌手的線上視頻簽售,總共簽了四次,雖然過程中會有很多狀況,包括網絡原因,但是能見到他並且聊天,看到他的反應也很好(他甚至都已經記得我了),這是這段時間讓我很開心的事。

對未來的規劃:

說到底還是比較遺憾,因為感覺自己的學生時代就這麼無意義的過去了,沒辦法再過校園生活。我和身邊很多人都覺得,我們這一屆留學體驗非常不好,只在那邊待了8個月,第二個學期都是上網課 ,原本在美國三、四、五月每個月都安排了旅行計劃,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也在考慮四月份要不要爭取回學校吧。疫苗在觀望中。

Arthur

留學地:美國加州

學校:太平洋大學

年級:大二

年齡:21

由於需要校方跟政府部門溝通,確保學生簽證不會被取消,我在去年三月中下旬回了國,那時候美國的疫情已經在爆發邊緣。我從舊金山起飛途經台北,落地上海,隔離完後在海南海口居住至今。

隔離期間,學校已經開始上網課。中美時差16個小時,我每天晚上11點到第二天早上9點上課,睡覺時間一般是下午2點到晚上10點。因為平常有熬夜的習慣,經過簡單的調整就適應了這個作息。但是在2020年秋季的課程中,必修課的時間分別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以及第二天早上7點至9點,非常難以適應,以至於得了乾眼症。

最開始的心態其實挺放鬆的,因為春季課程所有人都是照常上網課,平常除了注意作業截止時間以及GPA的事情,其他方面倒很少操心,而且網課在家開銷並不是很大。但是後來秋季課程,部分學生選擇了休學甚至退學,再加上長期過早、過晚的上課時間,睡眠嚴重不足,我就開始焦慮起來,每天都在低效率的趕作業中度過。

現在美國的疫情愈發嚴重,我沒有任何回去的想法。1月11號我正式開始了今年的春季課程。好在由於選課等事宜早已準備好,所以這學期的學習任務並不繁重。每天的上課時間是早上6點到11點,也相對正常。

現在會去練習散打/有空讀讀書

我的自救法:

回國後的好處是,可以吃到很久沒吃的各種各樣的美食,可以和女朋友、朋友們出去聚餐娛樂。如果有國外生活經歷的朋友應該是深有體會的,漢堡炸雞等高熱量食物,對於國人來說真的是難以長期當作主食。

自我調整的最佳方法我覺得是確保充足的睡眠。網課真的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精力,要非常專注。當然我還會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比如去練習了散打。散打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增強體質。

電影和書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回來後,我看了《我和我的家鄉》《八佰》《奪冠》這些國產電影,在業餘時間也讀完了《戰爭與和平》的上半部。

對未來的規劃:

由於網課的效率不比線下,未來我決定在完成這學期,也就是大二的課程後進行休學。選擇合適的工作實習一段時間,畢竟經驗和學歷同樣重要,等到美國疫情好轉後,再考慮回去上學的事情。

笑雪

留學地:英國倫敦

學校:UCL(倫敦大學學院)

年級:研一

年齡:27

我去英國讀的是「二碩」,之前工作了兩年,去年六月離職,又決定重新出去讀書。

在國內的生活狀態就是一直上網課,差不多每周有五天要學習到晚上十一二點。而且在國內讀書,課前沒有特別多東西要準備,但是現在上課一小時,課前準備要七八個甚至十幾個小時。前期還有時間出去玩,但是從聖誕節放假以後因為要趕deadline就忙起來了。

開始心態還比較好,因為那時候就只用學習,不用考慮其他問題,結果12月英國疫情反彈,但我的機票已經買好了,住宿也定好了,行李都收好了。當時一邊要上課、寫論文,一邊要關注政策變化,隨時準備改簽機票,還要去跟英國的公寓商量能不能延遲入住,然後也在諮詢怎麼打疫苗——同時要處理特別多的事情,壓力很大,就很焦慮。

其實我一直在想辦法去上學,因為只有一年時間。原本打算去年9月去,什麼都準備好了,但又覺得不太安全,想說先上一學期網課,覺得後面情況會慢慢的好起來,但沒想到越來越嚴重。得知疫情反彈,我開始完全不知道怎麼辦,也不知道像宿舍、機票這些事都該去找誰,那個時候疫苗也還沒上市,很煩躁,經常失眠。

堅持跑步讓心情好了很多/失眠的時候吃褪黑素、點個小燈能放鬆一下

我的自救法:

最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畢竟因為大環境很多事也無能為力,稍微調節了一下自己的心態,想想在國內的好處,比如花費少一點,省了幾個月的住宿費、生活費,在家也不用自己做飯,想見朋友的話出去也能見到……而且這段時間也治好了我的拖延症,因為國外學校對deadline要求特別嚴格,就會逼自己一把,更注意時間管理,學會制定計劃,這樣也減輕了一點焦慮。

另外從去年的三月份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基本堅持每天都跑步,每次跑完心情也會比較好,再去學習效率也會比較高。因為每天沒有太多時間娛樂,就偶爾看一下綜藝和劇放鬆,還會看看過很多遍的視頻,這樣不用花太多注意力,可以一邊看一邊干別的,比如做做仰臥起坐。

對未來的規劃:

這個月我已經打了第一針疫苗,下個月打完第二針,如果順利的話計劃2月18號左右去英國,因為第二學期馬上就開始了。

Laura

留學地:英國格魯斯特

學校:Westonbirt School

(溫斯特頓伯特學校)

年級:高二(國內)

年齡:16

我是今年三月份回的國,之前讀當地的一所初中。我是英國GCSE考生,已經考完試了,現在等於先在國內上高中。

剛回國的時候還處在下半學期,要上網課,一方面要準備期末考試,另一方面因為要換到國內的學校,所以同時還得準備入學考試。每天宅在家裡面,半夜兩三點睡,早上十一二點才能起來,那會兒雖然是在家裡,但基本上是日夜顛倒的作息,以至於我開始有失眠的毛病,非常頭疼,後來也因此去醫院檢查過。

當時毫無疑問的會有焦慮和崩潰的狀態,因為我本身就比同齡人晚一年入學,而且英國高中只有兩年,對於我來說上大學其實並不遙遠,更別提我的目標是想考醫學專業了,所以更要對自己的成績有把握。但如果用predict grade來判定成績,對我不是特別有利,加上我網課的GPA不是特別高(眾所周知zoom不太好使),所以比較麻煩。

現在先在國內上高中/最近在讀DK出版社的《心理學百科》

我的自救法:

現在其實就是慢慢放寬心態,等打了疫苗之後再回去,也沒有那麼火急火撩了。回國之後最讓我開心的一件事情是,我的社交回來了,開始跟更多朋友有了聯繫和接觸,用自己閒暇的時間去干一點想乾的事情。比如最近掌握了一門新的技能——很認真地學了街舞。

這段時間也看了很多書,最近在讀英國DK出版社的《心理學百科》和《愛情心理學百科》,因為這兩本書,我高中還選擇選修心理學。另外我在疫情期間就開始當「UP主」,在小紅書上也算是個「小紅人」吧哈哈。

對未來的規劃:

中間其實是有考慮過回去的,畢竟我是當地的註冊考生,也收到了一所高中的offer,對方也希望我早點過去,但因為英國疫情的情況,父母比較擔心,所以就暫時把offer拒掉了,先在國內上一段時間,可能等到今年三月份或者五月份,情況好轉才考慮返回英國。當然現在也不完全確定,因為如果疫情再持續下去的話,很可能我整個高中都還要在國內。

Lucien

留學地:法國

學校:巴黎第一大學/法蘭西時尚學院

年級:博士二年級

年齡:27

我高中就去了法國,在那邊讀了十年書,去年11月回的國。這一年因為新冠疫情,種種停滯導致實在無法開展任何事情,狀態極差,但又不想再無所事事,猶豫了許久,最後決定斷臂求生,拋下在法國這十年的積澱,回到國內,想在上網課遠程讀博的同時做更多的事情,有一個新的開始。

但回來後的生活也是極大的挑戰。我在隔離完後馬上接到了一個項目,需要迅速完成,導師的催稿信一封封發來,不停需要開網絡會議,可是又總出現網絡問題,實在是非常困難。

另外一方面,我的壓力還主要來自感覺到年齡的上漲,之前一直在學校里待著讀書,同齡人都已經有房有車有事業,日子過得風生水起,而讀博的我還在漫漫修行路上,真的很苦很「清貧」。而且回國後會有強烈的落差感和脫節,祖國發展實在過快,有點很難適應和融入。

在27歲的這個時候,我仿佛回到了17歲那年,一個人孤身去法國,十年後好像沒有任何改變,我又孤身回國,一切清零,沒有朋友,沒有人脈,沒有資源,也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最近這一個月開始漸漸的有點想念巴黎,有點想念象牙塔的安靜歲月。

回國後完成項目的同時也參加了很多體育運動

我的自救法:

剛回國的時候還是有非常興奮的時刻,覺得國內哪裡都好,感覺自己被花花世界迷了眼,還和朋友說再也不想回法國做「出家人」了。國內真的太好了,各行各業都蒸蒸日上。

現在的心態還算穩定,雖然有諸多事情需要適應和了解,但是還是覺得在國內有機會可以做更多的事。回國後最開心的事就是可以認識新朋友和到處旅行,我也報名參加了很多體育運動,網球、游泳、健身等等。

對未來的規劃:

想在國內先待一年,努力遠程讀博、找工作和項目做,如果可以有好的發展,那就想一直常駐國內,因為實在很想穩定下來,在一個喜歡的城市,可以有固定的朋友固定的生活了。但是如果在國內這一年沒有什麼進展的話,那就回法國繼續好好的安心把博士讀完。

Jonathan

留學地:紐西蘭

學校:梅西大學

年級:大一

年齡:19

2019年11月份我回了國,前半年休學了,後半年上課就開始比較忙,但是也還在承受範圍內。

最開始覺得應該很快就能回到紐西蘭,所以並沒什麼特別的焦慮或者負面情緒。但是在國內待的時間久了,加上放假了很閒平時也沒什麼事做,就慢慢地感覺到有點不安,尤其是有時在觀望著世界疫情的趨勢的時候,會有⼀點擔心。

中途當然還是想著能回到紐西蘭,回到學校上課,但是因為大使館一直停止辦理,簽證沒有更新,所以沒辦法。

去看了故宮600年特展/壓力大的時候會玩遊戲

我的自救法:

現在心態就順其自然吧,換個角度想想雖然不能到學校上課,但是可以和女朋友一起經歷這段特殊的時期也不錯。女朋友是北京的,這次在國內,我們可以在廣州和北京都各生活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學習,帶彼此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很美好。

生活自律是我其中一個自我調節的辦法。開學之後,上網課可以讓我生活變得充實一些,作息時間也會變得規律(雖然上久了之後還是會覺得網課有些枯燥,哈哈)。

疫情好轉後,假期會和朋友一起逛街,參加各種活動,不能出門的話就在家打電腦遊戲,真的是最能擺脫負情緒的方法以及放鬆身心的方式,我可以說是網癮少年本人了。

對未來的規劃:

如果還是不能返回校園的話,肯定就繼續上網課,但我還是非常想回校園完成學業的,畢竟才剛剛大一,以後的路還很長。

monkeykook

留學地:韓國

學校:東國大學

年級:研一

年齡:26

我是1月初回的國,這次回國是因為簽證問題。目前正在酒店隔離,隔離酒店的餐食挺貴的,所以我只訂了午飯,早餐和晚餐就不要了,自己網購和外賣買了些東西。

目前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學業,因為現在專業是之前完全不曾接觸過的,我本科學的不是這個專業,相當於跨專業,加上畢竟不是本國語言,語言方面也有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經濟上也有壓力,隔離和機票都是不小的開支,如果要買回去的機票也很麻煩。

隔離時自己買了一些吃的/焦慮的時候聽聽音樂

我的自救法:

當然也在慢慢適應和調節自己的心態,因為在韓國的時候也是待在家。回國之後最開心的事就是終於可以吃到中國菜了!

隔離期間,我基本上每天早上九點多起床,吃點麵包,喝杯牛奶。大概十一點半左右會收到午飯,我就打開一集綜藝或者一部電影來看,比如《彌留之國的愛麗絲》和《令人心動的offer》。

早上九點半和下午三點半,會有醫護人員來測體溫。一天大概就這樣過了。感到焦慮的時候我會聽聽音樂,歌單里有很多日劇主題曲和喜歡的組合的歌。

對未來的規劃:

之後如果有機會,還是想回韓國去實習,因為對於研究生來說實習經驗還蠻重要的,對以後的工作也有幫助。

陸寒文

留學地:德國

學校:德國科隆大學

年級:研一

年齡:23

開學後我就一直在國內沒走,在家上網課。因為選課時就考慮到會出現時差,再加上德國與中國相差7小時(不是12小時那種「死亡時差」,還行),所以挑選的都是一些在國內能夠晚上上課的課程(德國時間則是正午和下午)。

但是學習狀態真的很糟糕——如果說國內的大學生覺得上網課沒有氛圍感的話,那麼我們的氛圍感就更弱了。加上才研一,新同學互相不熟悉,所以連online group work的氣氛都不是很好,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種閉門造車、自閉念書的感覺。

家人也並不重視我還是個學生的身份,比如晚上七點正在上課,媽媽還不停地催我吃飯(雖然是對我的愛),或者和閨蜜語音大聲聊天,對我認真聽課造成了影響。而且,晚上上課導致我會錯過很多活動,比如朋友間的飯局。

一開始我是想儘早去德國的,尤其是看著身邊的小夥伴一個接一個地出國了,有點著急,但是後來轉念一想,在德國也是上網課,國內還能有興趣班、實習去做(雖然國外也不是沒可能,但是對國內的熟悉程度以及疫情情況都優於國外),也就接受了先留在國內。

現在我正在參加一項實習,生活大致是白天實習、晚上上課。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發現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以後,到家還沒來得及吃晚飯就要上課,精神壓力非常大,所以就放棄了一些課程(德國的考試是自主報名的,也就是說可以放棄報名一些課程的考試,下學期乃至明年再考,並承擔接下來的學年中課程進度比較趕的可能性。當然,事實上我並不介意晚一年畢業)。

線下攝影課程/拍攝產品的場景

我的自救法:

在國內的這半年成了我特殊的gap year,但比起那些傳統意義上的gap,我的好處是擁有在讀生的身份,這為我在國內找實習、探索人生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為非在校生理論上是無法進行實習的)。

最近疫情的反覆讓人不太愉快,有一種在自己最好的年紀卻要被疫情籠罩的感覺…...而且聽說病毒變異,也覺得出國以後會很麻煩。但是自從開始做關於視頻的實習,我就不那麼迷茫和焦慮了,比起之前做「Excel、PPT boy」更有意思。

我還參加了攝影培訓班,開始重拾當年攝影師的夢想,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有趣的老師。很多人不是會說,心情不好就出去走走、透透氣嘛,攝影可以讓你有目的性地出去走走,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調節方式。深夜我甚至會一個人彈吉他,當下會忘記所有亂起八糟的事,是一段很沉浸、很快樂的時光(雖然把吉他放回琴包里去以後依然要面對現實就是了)。

對未來的規劃:

開始實習以後就打算直接下學期再走了,這半學期純當gap,下學期動身去德國。我以前的規劃一直是好好學習經濟學,回國之後從事數據分析,但是今年的疫情恰好給了我一段額外的實習機會和學習機會,我發現我對攝影、後期的熱情更高,現在也有了相關經驗,雖然會繼續攻讀經濟學,但是我也開始籌劃自己攝影、攝像的職業之路了。

疫情讓所有的事情都停下來了,甚至讓很多原本的軌道直接破碎了。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是一種衝擊,但是被迫放慢腳步的我們,反而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原來的行進路線,問一句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走的路嗎?」

原有軌道的破碎,也為重塑新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推薦給失眠的你一本好書

《昨夜的第1001隻羊:獻給失眠人的小書》

從《奧德賽》到《追憶似水華年》,從雷尼%uB7瑪格麗特的畫作到夏洛特%uB7帕金斯%uB7吉爾曼的《黃色牆紙》,從豌豆公主到睡美人……本書內容跨越哲學、文化、藝術與科學,帶領讀者開啟一場浪漫的閱讀旅程。

本書作者瑪麗娜%uB7班傑明是《萬古》雜誌(Aeon Magazine)主編。《萬古》是英國非常著名的慢閱讀線上雜誌,力主提供給讀者可以深度閱讀的文章,在存在主義、文化評論、自然科學等領域都頗具權威。

本書文筆非常優美,有培根、德昆西等英語名家的風格,將敘事與思辨融為一體,略帶幽默和自嘲,是足以被收錄進英文美文大全的小品文。

書中引用了魯米的話:「烏有之地是充滿愛意的。」越來越多的當代人遭受著睡眠障礙的困擾,當你失眠,宛在烏有之地,希望本書能提供給你愛意與安慰。

作者:[英]瑪麗娜%uB7班傑明

譯者:楊世祥 陳超美

出品:中信%uB7春潮

讀者福利

無論是滯留海外的還是困在國內的留學生

或是你身邊有這樣的留學生朋友

說出你/TA的故事

我們將從評論區抽取2位讀者

各贈送《昨夜的第1001隻羊:

獻給失眠人的小書》1本

創作不易,拜託鼓勵。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內容還不錯,

歡迎轉發,歡迎留言。

也不妨點亮在看,別吝嗇點贊哦

編輯/莫蘭

圖/採訪對象提供

或許你還想看

》》坂本龍一:他不僅僅是一位大師,還是一個「撫慰者」

》》林肯公園二十年,與北京歌迷展開一場雲對話

》》大波浪:焦慮的李劍,和他不太焦慮的「弟弟們」

收藏

舉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ccjRXcBDlXMa8eqxP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