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先腿老……老人肌少症

2019-10-13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老人肌少症刷新多項健康觀念,「人老腿先老」有了新的解釋根據《杭州市2018年老齡事業統計公報》,按戶籍人口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杭州市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27.9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6.01%,人口高齡化趨勢明顯。一方面是當今許多國家出現了龐大的高齡人群,另一方面是世界上對高齡人口的研究處在起步階段。例如直到1989年,才有醫生髮現,老年人一系列「老」的現象,像虛弱、走路變慢、人老覺得沒力氣,容易摔倒,越老越瘦,是肌肉減少引起的症候群,簡稱肌少症,80歲以上很多老人會患上肌少症。大腿被譽為「第二心臟」為什麼世界短跑名將30歲後就退役了?對,「人老腿先老」,腿部的骨骼肌肌力,25歲後爆發力就下降了。人體有三種肌肉:心肌、平滑肌、骨骼肌,占人體重量的三至四成,心臟全部由心肌構成,內臟大部由平滑肌構成,構成四肢的是骨骼肌。人體有600多塊骨骼肌,骨骼肌主要集中在大腿,每一塊骨骼肌都有自己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可以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器官,所以,大腿集中了人體一半的神經,一半的血管,流淌著一半的血液,人一生大部分活動和能量消耗由雙腿完成,腿部肌肉飽滿,神經系統傳導暢通,心臟就強勁有力,骨骼肌被譽為「第二心臟」。骨骼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萎縮、鬆弛、肌力下降,上了80歲,骨骼肌萎縮到只剩下年輕時的一半。走路不再輕便,腿腳感覺僵硬,這就是肌少症的第一階段,通常發生在65歲以後;第二階段,隨著年齡增高,老年人開始走路變慢,兩腿沒有力氣,人有疲倦感,體型要麼瘦,要麼鬆弛了,容易摔倒,這是典型的肌少症階段,一般要進入80歲後才發生,「人老腿先老」在這個階段表現特別明顯,杭州話講的「吃飯怕噎老,走路怕摔跤」也是這個階段;第三個階段,老人無法站立,走路需要攙扶,平時更多的時候只能躺著。1989年之前,以上症狀醫學上或歸結為心肺功能衰竭,或各種疾病症狀,或理解為衰老的自然現象,沒有把肌肉減少、肌肉鬆弛、肌力減退、肌肉功能衰弱作為獨立病因,直到20年前有醫生首次提出這是肌少症。2016年,中華醫學會首次發表《肌少症共識》:「肌少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甚至縮短老年人的壽命。」目前,有關肌少症的業務培訓,正在醫務系統展開。肌少症引發多項健康觀念改變肌少症的發現,帶來了多項健康觀念的改變。第一,「人老腿先老」不準確。構成人體的心肌、平滑肌、骨骼肌,隨著年紀的增長,衰老在同時發生,腿部骨骼肌肌力減少的同時,內臟平滑肌肌力也在退化。比如消化系統平滑肌的衰老,與中年發福關係密切。這也是大腿肌肉萎縮導致走路慢、走不穩的老人,還有其他一系列衰老症狀的原因:第二:「千金難買老來瘦」不準確。肌少症的一個症狀就是瘦,肌肉減少導致消瘦,肌肉功能缺位,體質變差,容易生病,怕冷。糖尿病人患肌少症的機率高,一個原因就是消瘦;第三:老年人吃得太素不好。肌肉的營養來源是蛋白質,全素、低蛋白質、少油、低膽固醇飲食會加劇肌少症,加劇骨質疏鬆症。人過了70歲,要適當多吃一點高膽固醇的蛋黃、內臟、肥肉以及奶製品等高蛋白質食物;第四:老年人普遍感到「沒有力氣」的原因有了新的解釋。許多老年人慢性病有藥物在控制,但就是感到白天沒有力氣,有揮之不去的疲倦感,腳沒有力氣,懶得說話,人不想動,可能就是得了肌少症,是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引起的症狀;第五:解釋了老人容易摔倒的原因。大腿肌肉減少到一定程度後,人就容易摔倒,導致髖骨骨折。摔倒已是我國65歲以上老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治療肌少症,西醫主張患者多活動,多吃葷菜。肌少症症狀接近中醫「痿症「範疇,中醫認為「五臟使人痿」,五臟虛損導致「五痿」:痿躄(腳沒有力氣)、脈痿、肉痿、骨痿、筋痿。可採用益氣健脾、滋補肝腎、五臟同補、氣血雙補法進行改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Xx6wm0BMH2_cNUgvR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