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心裡,最難忘的是媽媽溫柔的手,爸爸的沉穩的背。
父親的愛穩重如泰山,為孩子遮風擋雨,撐起頂樑柱;
母親的愛如溫柔似水,為家庭提供溫暖,包容著孩子的情緒;
這兩份不相上下的愛,共同築起孩子心中的安全島,讓孩子能無所顧忌地健康成長。
But,這是一個理想狀態,尤其是「父愛如山」,錯誤的父愛高如珠穆朗瑪,隔斷了孩子感受父愛的路經。
01 那個投毒殺親的孩子,被一件簡單的事情感動哭了
17歲的小傑來自浙江鶴盛鎮大山頭村,從小和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擔起了父親、母親的角色撫養著他,本該是父慈子孝的家庭,卻因為小傑的一個舉動分崩離析。
但是小傑卻做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投毒,意圖致爺爺於死地,同時也向鄰居投毒,希望「懲戒」鄰居的大嘴巴。
小傑是真的想致爺爺於死地:他向鄰居投了一小藥瓶的農藥,但在爺爺的身上,他投了幾乎1/5瓶的分量。
被問及為什麼如此憎恨爺爺,為什麼要對爺爺起殺心呢?小傑說,自己5、6年前就有這個想法了。
「因為他對我很壞」
「天天打我、罵我」
事發當天,因為小傑過去偷過東西,認定了小傑是小偷的鄰居,又來到小傑的家門口破口大罵。
爺爺老謝對此覺得十分羞愧,覺得自己的面子在村裡都被小傑丟光了。惱羞成怒的爺爺,氣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狠狠地責罵自己的孫子。
小傑沒有辯解,但在那一刻就生出報復的念頭,並且把這個念頭變成了現實:
他在鄰居的飯菜里投了約莫一個小藥瓶瓶蓋分量的農藥,而回到家後看到桌上爺爺準備喝的藥,小傑往裡面倒入了1/5瓶的農藥...
小傑自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所幸爺爺和鄰居都沒有生命危險。
爺爺雖然口頭上責罰自己的孫子,但實際上,他是嘴硬心軟的。
當小傑被帶回指認現場的時候,爺爺又開始心疼孩子,怕小傑在牢里挨凍,裝了一條厚的棉被,還有小傑的保暖內衣、鞋子、換洗的衣物這一類的東西。
小傑看到爺爺準備的這一切東西,當時的眼圈就紅了。
在那一刻,小傑才明白自己錯了,原來爺爺一直是疼愛著自己的。
很多人會有疑問,既然和爺爺相依為命,難道過往小傑就感受不到爺爺的愛嗎?真的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就讓小傑迷途知返了嗎?
阻斷了小傑感受到愛的路徑的,恰恰就是那份爺爺不自覺做出的「父愛如山」。到底,小傑不過是希望得到那份關愛,僅此而已。
02 錯誤的父愛,讓孩子心中築起對父親成見的大山
小傑其實並不是老謝的親孫子,是爺爺抱養來的孩子,之所以如此嚴厲的對待小傑是有原因的。
老謝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早年販毒已被槍斃,小兒子現在還是個逃犯,老謝的三個女兒還在監獄裡服刑,還有老謝的妻子,又因為協助賣淫罪在牢里服刑。
家裡的情況讓生性耿直又愛面子的老謝,在村裡很是抬不起頭來,為了不讓孫子重蹈子女們的覆轍,爺爺從小就對小傑嚴加管教。
老謝說「他不乖,我就要打他,把他打乖。他乖起來了,我才能出人頭地」
再加上有好事的村民,偷偷告訴小傑他的身世,在過去小傑被老謝責打後,曾經離家出走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而為了打消孫子繼續離家出走的念頭,爺爺用更嚴厲的打罵來責罰孩子。從那開始,小傑就變了,他開始沉迷網絡、抽煙,甚至出現小偷小摸的習慣。
只要發現家裡的財物少了,老謝就會用棍子教訓小傑。小傑描述道,曾經有一次爺爺打了他一晚上,打斷了二十幾根棍子。可想而知,老謝的管教有多麼嚴厲。
爺爺就是這樣,用嚴厲的愛,讓小傑對他的仇恨一點一點積攢起來。本就是被遺棄的孩子,他內心是多麼渴望被愛,被包容,被接受,可他迎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棍子。
這份嚴厲的愛,一點一點在一次又一次的嚴厲打罵中積攢了恨,讓孩子認為自己是被痛恨的,最終在孩子心中形成如珠穆朗瑪一般的天脊,阻斷了其感受愛的路徑。
孩子對家長「不愛自己」的成見,就如《哪吒: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所述: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孩子最初,從父母或者其他直接監護人身上,學習如何愛別人,但如果家長給予孩子的是責罰,從不把愛表露出來,孩子又怎麼能感受到?
「父愛如山」是指父親的愛,是沉甸甸的,不會直接表達,有時倒覺得是在懲罰。可父愛在我們心中印象最深,時效最長,感受最澀,受益最大。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做兒女的永遠——在山的庇護下。
03 不表露的父愛,讓孩子和父親勢如水火
在《超級育兒師》中,有兩期是講述了勢如水火的父子情的。
10歲的婁禕賻,拒絕上學也拒絕與父親交流,他甚至對父親說出:「我不是你兒子」這樣叛逆的話。
父親質問他為什麼不去上課,婁禕賻非常氣憤的回答:「你懂個屁啊!」
與父親吵架的時候,他會把房門關上,甚至罵父親:「婁德亮,你這個小人!」
面對媽媽的勸說,婁禕賻回答道「他不是我爸!」
這一切的一切,來自父親那份權威,那份嚴厲的打罵。
父親始終認為「男人的愛跟大海一樣,你一般是感覺不到的。」
5歲的李永成,比較喜歡發脾氣,一不順他意就會動手打人。
發完脾氣後,永成就會站著瞪著父母,也不出聲,就默默地一直站在那裡,這一發獃就會持續很久,爸媽直言道想不透他在想什麼。
永成最嚴重的問題,從兩歲開始,他就不跟爸爸交流,他不願叫爸爸,更不願意跟爸爸說上哪怕一句話,仿佛父親就是一個陌生人。
一切源自於2歲左右的時候,永成不聽話,被父親用棍子打了一頓。
與婁禕賻的父親的能說會道不同,永成的爸爸,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不善言辭。
但永成是時刻關心著自己的爸爸的,他知道爸爸喜歡吃什麼,知道爸爸喜歡幹什麼,知道爸爸最厲害的是修東西。
父親從不會表達對孩子的愛,一次嚴厲的棍棒教育,讓孩子誤以為父親不愛自己。
可以說,婁禕賻和李永成這兩個孩子是幸運的,有育兒師的介入,他們感受到了父愛,最後情況得以改善,父子關係得以修復。
但接下來的兩個孩子,就沒那麼幸運了。
在錯誤的父愛所教育下,他們失去的,是對情感的感覺,最終形成了反社會人格。
04 極端的情況:被阻斷的情感力,讓孩子具有反社會人格
在電影《孤兒怨》中,被收養的伊斯特實際是一個33歲的成人,偽裝成嬰兒的她行為乖張,已經發展成了反社會人格,對養父母的愛視而不見,手段殘忍的迫害了這一家人。
伊斯特從小就患有垂體技能減退症,這讓她的外觀停滯成長,一直宛如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父親的性虐待。
不僅如此,當父親把新的伴侶帶回家的時候,明顯地刺激著伊斯特:你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
最終伊斯特徹底瘋了,殺了父親和他的女友,被送進精神病院。設法逃出來後,她在妓院中生活,並且也逐漸習慣了有戀童癖的人。直到一次警察突擊妓院,被發現賣淫後,她用自己孩子的外表欺騙了警察,隨後被送入孤兒院並設法假冒了一名俄羅斯女孩的名字:伊斯特。
「我愛伊斯特,我不覺得她可恨。一個家庭,為了彌補一個未出生嬰兒的遺憾,就把伊斯特當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難道是對的嗎?說到底伊斯特想要的只是愛而已。」--伊斯特的扮演者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
父親沒有給予她應有的父愛,而是給予她一個男人的獸慾,她從來不知道何謂愛,情感力被隔斷,最終形成反社會人格。
如果認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那麼最近發生的這件事情估計會刷新你的看法:現實版的《孤兒怨》,烏克蘭女子被曝偽裝6歲孩童,被收養後欲殺養母。
《每日郵報》23日一篇長篇報道,講述了一位美國母親的經歷,與電影情節近乎驚人的相似。實際年齡起碼20多歲的成年女子納塔莉亞偽裝成小女孩被收養,並試圖殺害養父母。
2015年時,巴內特夫婦收養了納塔莉亞,當時他們被告知娜塔莉亞是一名來自烏克蘭的6歲女孩。
巴內特夫婦描述了他們的遭遇:
「午夜,她站在我們面前,你根本無法入睡,我們不得不把所有尖銳的物體藏起來。」
「我看到她在我的咖啡里倒化學藥品、漂白劑,我問她在做什麼,她說『我想毒死你』。」
「娜塔莉亞是成年女子,她有成年人的牙齒、有月經,從未長高過一英寸,即使是天生個子矮的孩子也不會這樣。「
」所有醫生都證實,她患有嚴重心理疾病,只有成年人才能被診斷出來。她從移動的汽車裡跳出來,在鏡子上抹血,她所做的事讓人無法想像是一個小孩子會做的。」
圖為納塔尼亞
同樣的,還有《壞種》這部電影所描述的,與《孤兒怨》不同的是,《壞種》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兩名僅10歲的男童,虐殺了一名2歲的幼童。
喬恩和羅伯特,這兩名10歲的孩子拐走了一名2歲的幼童巴傑爾,隨後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他們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而這兩個被稱為惡魔的孩子是怎麼成長的?
羅伯特的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5個哥哥無一例外是社會的敗類,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喬恩的父母離異,跟父親生活。喬恩的爸爸喜歡看血腥暴力的電影,尤為熱衷殺人的情節,他還帶著喬恩一起看。
羅伯特和喬恩從小接受的是暴力、性侵乃至殺人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從未教過他們什麼是愛,年僅10歲,他們就具備了反社會人格。
05 父親們,請給孩子如山般的依靠
父愛如山,這句話被許多父親所錯誤解讀,就如婁禕賻的父親所描述般「男人的愛一般你感覺不到」。
但就如育兒師所說,你不表現出來,別人能感受到嗎?
感受不到愛的孩子,把愛變成仇恨,最終也學不會如何愛人,最終把恨投射向周邊的親人,投向社會。
「父愛如山」是指父親的愛,是沉沉甸甸的,不會直接表達,有時倒覺得是在懲罰。
可父愛在我們心中印象最深,時效最長,感受最澀,受益最大。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做兒女的永遠——在山的庇護下。
許多父親分不清這裡面的界限在哪裡,如何才算正確的父愛?難道我天天要跟孩子說「我愛你」嗎?
在這裡,要提出一對相似的詞組:嚴厲和嚴格。
嚴厲:嚴肅而厲害,嚴厲是一種態度,強調的是打擊;
嚴格: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標準時認真不放鬆,嚴格同樣是一種態度,但強調的是制度、紀律;
前者對人不對事,後者對事不對人。
- 嚴厲的父親是全能自戀的表現
嚴厲的父親,以打罵或者語言的暴力方式,懲罰孩子。
這類父親行事憑自己喜好,以「父愛之名行自戀自私之實」,他們接受不了孩子忤逆他們的意思,用暴力手段讓孩子屈服,讓孩子成為他心中的理想孩子。實質上是操控孩子。
這源自於父親自身的全能自戀,即他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孩子必須這樣做,他主宰著孩子的一切。
就如婁禕賻的父親的狀態:你是我兒子,我要教育你。
他們的潛台詞是:你是我的私有物,是我的附屬品,我有權利支配你的一切。
- 嚴格的父親遵守規則尊重孩子
嚴格的父愛,往往會被孩子誤會為懲罰,但實際上,嚴格的父親堅守的是規則和紀律。
面對孩子的錯誤,他們的態度是堅定而平和的,他們鮮少會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
這類父親,他們內心明白,孩子和自己是分離的、獨立的兩個人,父子間的家庭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也明白,在家庭里孩子的角色不是學生,而是孩子。
他們會和母親一樣,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給孩子靠山一般的感覺,但孩子遭遇挫折時,他們強有力的臂膀會成為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撐點。
那麼,作為父親,我們怎麼在實際生活中把握這種嚴厲和嚴格的界限?
06 成為一個被孩子愛戴的父親的幾點建議
倘若你讓我對孩子說「我愛你」,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尚能做到,但隨著孩子逐漸成長,難免我會因為覺得難為情而說不出口。
作為父親,我們向孩子表達我們的關愛之情時,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
當一個被孩子愛戴、受孩子尊敬的孩子,父親們,我們可以這樣做:
- 愛自己的妻子,尊重自己的妻子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有愛的健康的環境,而這樣的環境中,首先要塑造的是相敬如賓的夫妻感情。
孩子從我們的身上學會如何去關愛他人,從父親關愛母親、尊重母親的日常行為中,他們會進行模仿學習,在內心刻畫,在生活中實踐,最終他們向外界投放的,就是我們與妻子之間相處般的愛與尊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面前一些親密動作需要規避。
- 尊重孩子,從共同設定規則開始
在家庭規則的制定上,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以「我認為是對的」就自行擬定規則。
須得明白,單方面的制定規則只是滿足了我們的需求,是試圖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想要的理想孩子,從而違背了孩子現實的模樣。
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尊重他的意見,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重視。
- 家是噓寒問暖的
作為男人,我們對於婆婆媽媽的事情感到不適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必須理解,家就是一個婆媽的地方,就是一個需要對家庭成員噓寒問暖的地方。
在學校,孩子是學生,但在家裡,他的角色是孩子,我們的角色是父親,孩子需要我們關心他的情緒,而不是他的成績。
- 不要把權力帶回家
另一個方面,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父親,很容易把在公司里的權威帶回家裡。
一個人的關係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
個人領域包括配偶、親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會領域包括同事、同學、同鄉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征服。
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與家的分野,而將權力規則帶回家,那就形成一種「權力的污染」,會引出很多問題。
所以,如果我們珍惜家,就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家不是工作的延續,也不是工作的補充,家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需要特別對待。如果你工作處理得很好,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運用工作的那一套方法,你在家中就會一樣處理得很好。
當我們這樣以為並這樣去做的時候,就會把權力規則帶回家,結果就是,你只會納悶,為什麼家如此冰冷,如此糟糕。
- 另一種向孩子「示愛」的方式
對孩子「示愛」,這看起來確實很肉麻,尤其是有點大男人主義的男性而言會為此吶喊:臣妾辦不到啊!
但我們可以用另外一些方式來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很嚴格,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的。
例如,我們可以給孩子寫一封信,又或者陪孩子一起拼一個玩具。
只要你願意開動腦筋,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不也是這樣教導孩子的麼~)
淅爸有話說:一個孩子的誕生母親居功至偉,而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個合格的父親同樣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