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藏採訪,尤其是拍攝紀錄片的時候,常常會需要問到被訪對象的年齡,很多老年婦女對自己的年齡沒有清晰的概念,她們或許能說出自己的屬相,但是具體多少歲,她們中有的人是搞不清楚的。男人對自己的年齡會清楚一些,但是也有不少稀里糊塗的人。
印象深刻的有幾位被訪對象,他們的回答讓我忍俊不禁。有一次採訪一位牧民婦女,面對攝像機,所有問題她都能對答如流,採訪很順利,最後我需要記下她的姓名和年齡,問到年齡時,她忽然就卡住了,一臉懵,眼睛轉了兩圈,看著翻譯說:「我今年多少歲?我得去問一下我丈夫。」然後轉身離去。
還有一個我們戶外旅行的搭檔,藏族,40多歲,有天大家在車上討論星座,問起他的星座,他說不知道,我們說報上生日,他說:「不太清楚,我媽媽說我是拔草的時候生的。」我們都愣住了,「拔草的時候」是啥時候?這可難說了。這是農區藏族人的回答,諸如此類的還有「耕地的時候」「收青稞的時候」……牧區的人會回答「剪羊毛的時候」「轉場的時候」「挖蟲草的時候」「小羊羔(牛犢)出生的時候」……還有跟宗教有關的:薩噶達瓦節的時候、雪頓節的時候……
圖為農區的生活與青稞息息相關,所以孩子的生日也和農作時節結合起來了。
我說那你身份證上的那個日子是對的嗎?
他說:「那是我三哥的生日,當時要辦身份證,我父母都不記得我的生日,所以三哥就幫我填了和他一樣的數字。」
「那你三哥的生日是準確的嗎?」我繼續問。
「也是隨便寫的。」
「那你其他兄弟姐妹的呢?」
「也是差不多就選了一個數字,家裡孩子多,父母都記不清的。」朋友尷尬地回答。
還有一個高中生,因為年齡不清楚的問題給他帶來了麻煩。當年因為父母記不清他的生日,辦身份證的時候又是請別人填寫的資料,他長得比同齡孩子高大,所以年齡被寫大了好幾歲。平時也沒什麼,但是那年他高考落榜了,爸媽要求他復讀,這位高中生苦惱極了,因為他經常被同班同學取笑,說他是多年留級生,如果再復讀,又會被更多的人嘲笑。他因此很害羞,求助於老師,希望能把自己身份證上的年份改一改。
和藏族朋友們聊過這個現象,他們的解釋是,一是父母沒有記孩子生日的習慣,而且過去每家的孩子都多,父母就更記不得了;二是以前藏族人都不過生日,沒有人強調「生日」的概念;三是以前生活中很少遇到需要搞清楚年齡的情況。
圖為牧區的孩子通常都是和小牛犢小羊羔一起長大,所以父母會將孩子的出生和牛羊的出生聯繫起來。
近些年,隨著視野的開闊,藏族孩子也開始每年期待生日蛋糕,開始認真記自己的生日了。過去,他們對年齡的概念不是那麼的強調,比如讀書,沒有人強調非要到7歲才能報名,以前都是差不多就送到學校了,所以,一年級孩子裡面,4—10歲的都有;還有談戀愛、結婚,漢族人的觀念裡面覺得男大女小是最好的,而藏族人就沒有這個觀念,他們覺得相愛最重要,年齡上就算女方大幾歲、男方小几歲,都沒有誰去在乎;再有老人的年齡,一般藏族人聽到「七十多」「八十多」就行了,沒有像我們這樣一定要追問到個位數的。
這種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而且他們描述生日的話語很讓我著迷,於是,常常會在對方不尷尬的時候,多追問幾句,答案往往會讓我感到新奇而歡喜。(中國西藏網 文、圖/陳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OMdEHIBnkjnB-0z2Rj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