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松潘:非遺進校園 多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2020-06-22     中國西藏網

原標題:四川松潘:非遺進校園 多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中國西藏網訊 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的松潘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裡,生活著藏、羌、回、漢等民族,各族兒女長期和諧相處、互相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擁有著藏族「笛廈」、羌族多聲部、土琵琶彈唱、花燈舞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記者來到松潘縣城關小學,實地探訪非遺文化走進學校的情況,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圖為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演奏松潘土琵琶 攝影:楊眉笑

松潘土琵琶彈唱在松潘縣有著豐厚的土壤,是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表演。土琵琶彈唱以往常常是馬幫用來在旅途中表達鄉情,青年男女表達戀情。歌詞內容廣泛,既有婉約,又有詼諧,包括愛情故事、歷史傳說、勞動生產等題材。2008年,松潘縣土琵琶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4歲就開始彈唱土琵琶的蘭鳳英成為唯一一位非遺傳承人。

為了讓這一民俗樂器源遠流長,蘭鳳英把經營了半輩子的小店交給女兒打理,一門心思撲在了土琵琶彈唱事業上。截至目前,除了她自己成立有松潘縣土琵琶協會,吸引諸多當地愛好者學習彈唱以外,在城關小學有80多位小學生在向蘭鳳英學習土琵琶彈唱。「非遺文化的傳承還是要從娃娃抓起,如果不依靠後人傳承下去,就會面臨失傳的危機,要把土琵琶彈唱在校園裡傳承下去。」蘭鳳英告訴記者。

圖為小學生向記者展示土琵琶 攝影:楊眉笑

當被問到彈奏土琵琶給她帶來的改變時,五年級的小學生簡美妮顯得有些害羞。她告訴記者,學校開設有「第二課堂」興趣班,每周四下午她們都在「蘭婆婆」的帶領下學習有關樂理知識,實際操作彈奏琵琶。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她的性格變得開朗大方起來,還多次前往成都等地進行交流表演,收穫頗豐。

圖為「畢曼組合」教授羌族多聲部 攝影:楊眉笑

同時,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羌族多聲部也正逐步走入課堂。羌族沒有文字,所有的習俗、文化都是一輩輩口耳相傳,羌族多聲部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多聲部唱法的保護也非常迫切。在城關小學的採訪中,記者正好遇到了「畢曼組合」兩兄弟——澤旺仁青和格洛扎西在學校給孩子們上課,他倆是松潘縣小姓鄉羌族多聲部民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曾在央視第十二屆青歌賽中榮獲原生態唱法銅獎。據介紹,為了讓更多學生了解和熱愛家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學校把羌族文化深入到校園中,全校老師精心打造了羌族特色的課間操活動,在孩子們中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圖為學習回族花燈舞的學生們 攝影:王江莉

此外,松潘縣的 「回族花燈舞」也是綻放在川西高原上的一朵艷麗芬芳的藝術奇葩。據城關小學音樂教師王江莉介紹,「回族花燈舞」民間稱之為「耍花燈」,回族也因此被稱之為「舞花的民族」。2011年,松潘回族花燈舞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城關小學,有20餘名小學生在每周四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集中學習舞蹈,陶冶情操。

非遺文化是歷史的見證,是歲月之精華沉澱,是民族文化的無價瑰寶。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使廣大學生了解了豐富的非遺知識,對以後非遺的傳承保護起到很大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多次在地方考察時給非遺項目「點贊」;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在松潘縣,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學校,生根發芽並發展壯大。川西高原這片沃土上的非遺之花盛放,反映出今天的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中國西藏網 記者/楊眉笑)

責 編丨王智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GDC23IBd4Bm1__YtT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