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 你不得不知的急救常識

2019-10-18   背包客聯盟

骨折是骨的連續性或完整性經外力打擊後致使部分或完全遭到破壞。它是戶外運動、戰爭、施工中常見的、較為嚴重的突發損傷之一。在戶外活動時,一旦從高空墜落或者被高空墜落的石塊砸傷。有可能全身的骨骼都會發生或輕或重的骨折。

骨折除骨頭本身折斷之外,還會連帶周圍的肌肉,血管,神經等組織的損傷。如果現場處理不及時或者方法不當,不僅增加傷者的痛苦。還有可能導致殘疾或死亡。


戶外運動者如果具備識別,處理骨折的常識和技能的話,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同伴都是非常有益的。遇到隊友損傷,你應該先做一個預判,看看患者有沒有發生骨折。有些肉眼一眼就能判斷出來,但也有些骨折,外觀粗看無法判斷出有沒有骨折。


骨折傷口馬上腫痛,而扭傷和脫臼要過一會才會腫起來。戶外運動不小心扭傷或骨折時應做如下臨時救治,將傷害降到最低。


急救不當害處大


有些人可能由於沒有經驗或一時救人心切,使用了一些錯誤的急救方法,比如:為減輕疼痛,習慣用手揉捏受傷部位,並按摩傷部等;或骨折後隨意搬運、止血等不當處理,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專家表示,頸椎部位的骨折,不當急救操作可使頸部脊髓受損,發生高位截癱,嚴重時導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時,不恰當的搬運也可能損傷胸腰椎脊髓神經,發生下肢癱瘓。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如果懷疑有脊柱骨折,應就地取材固定傷處,合理搬運傷者。四肢骨折處出現局部迅速腫脹,提示可能是骨折斷端刺破血管引起內出血,可臨時找些木棒等固定骨折處並可對局部用毛巾等壓迫止血;千萬不要隨意搬動傷肢以免造成骨折端刺破局部血管導致出血。


如何判斷發生骨折


當人體受到外界衝擊力的打擊,摔傷等意外發生後,我們怎樣判斷是否發生骨折呢?


外傷後,如果傷者表現局部疼痛,活動受限,但將傷處固定並使之制動後或安靜時疼痛減輕;檢查時發現傷處局部腫脹、畸形甚至縮短,成角或旋轉:輕輕擠壓傷處或檢查時,出現骨擦音則應懷疑發生了骨折。不是每一種骨折在檢查時都可聽到骨擦音,檢查骨擦音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損傷和疼痛,所以,非專業人員最好不要做。另外,骨折處功能障礙,比如腕關節處骨折用傷側手指夾起一片紙都難以做到,大,小腿骨折後站立不起,更難以行走等,即可判斷為骨折。對於畸形不明顯的損傷,現場難以與扭傷等損傷區別時,最好將其當成骨折來處理,以免因判斷錯誤,處理錯誤帶來再度損傷。

骨折臨時固定的材料


1、固定用料夾板或其代用品(如木板、竹棍、樹皮等)。


2、敷料在夾板與皮膚之間需用棉花、紗布、毛巾等軟物襯墊,然後用三角巾、繃帶或繩子綁纏夾板。

骨折的急救方法

1、保持冷靜,急救不當害處大。頸椎部位的骨折,不當急救操作可使頸部脊髓受損,發生高位截癱,嚴重時導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時,不恰當的搬運也可能損傷胸腰椎脊髓神經,發生下肢癱瘓。


2、使患者平臥,墊高患部,超過心臟,不要盲目搬動患者,更不能對受傷部位進行拉拽、按摩。


3、檢查受傷部位,冷卻患部。如果旁邊有河水,可用河水冷卻患部。在山上,可用殘雪冷卻,直到患部失去感覺為止。


4、就地取材選用樹枝、木板、木棍等,對受傷部位進行固定。


5、沒有用於固定的物品時,對受傷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條等懸吊並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與未受傷的另一下肢捆綁固定在一起。


6、開放性骨折(即骨折處皮肢或粘膜破裂,骨頭外露),要注意保持傷處清潔,防止感染。


7、做完應急處理後,立即送醫院救治,要注意運送途中正確的搬運方法,不可碰撞受傷部位。


8、當遇到有可能有脊柱損傷的傷員時,先要幫助傷員伸直兩下肢,上肢亦伸直放於身旁,要用木板或門板運傷者,不能用普通擔架(軟)。將木板放於傷員身旁,2至3人扶傷員的軀幹,使其成一整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千萬不要使傷員軀幹扭轉。也可由3人將其水平托起而移至木板上。


骨折包紮


如果真的骨折了,一定要對傷肢(指)作固定再送醫院,否則骨折斷端異常活動,會加重損傷。可因地制宜用木板、木棍、樹枝、竹竿、雜誌等作為固定用的臨時夾板。若無上述材料,可將上肢固定在軀幹上,下肢固定在對側的健肢上。


肢體骨折:用夾板和木棍、竹竿等將斷骨上、下方兩個關節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動。

開放性骨折:伴有大出血、先止血、再固定,並用乾淨布片覆蓋傷口後送醫院。

疑有頸椎損傷:在傷員平臥後,用沙土袋放置頭部兩側以使頸部固定不動。

腰椎骨折:將傷員平臥在硬木板上,並將腰椎軀幹及兩下肢一同進行固定。

迅速送醫

骨折夾板固定法


我們以「前臂骨折」為例,為大家演示一下「骨折夾板固定法」。


取坐位,將兩塊夾板(長度超過患者前臂肘關節―腕關節)放好襯墊物,置前臂掌背側。

用帶子或繃帶將夾板與前臂上、下兩端扎牢,再使肘關節屈曲90°;用懸臂帶吊起夾板。





戶外急救「三不」原則


不沖洗沖洗易將污染物帶入身體深部甚至骨髓,造成傷口感染,引發骨髓炎。骨折也會出血,沖洗開放性骨折時可能將已經產生的血痂沖開,導致再次出血而難以止血。


不復位盲目復位極易造成二次損傷,或污染的骨折端回縮造成深部感染。


不上藥以免增加處理難度。


戶外急救注意事項


發現或可疑骨折,現場人員首先要使傷者部位制動!用制式夾板或就地取材如木棍、竹片、樹枝、手杖、報紙等做成的夾板進行骨折固定。如果這些條件均不具備,傷者自身身體也是良好的夾板。固定的目的是避免骨折處再次受損,減輕疼痛,減少出血,易於搬運。


上夾板前,凡是和身體接觸的地方要用棉花,軟物墊好,避免進一步壓迫,摩擦損傷。骨的凹凸處,四肢,軀幹的凹凸處,因骨折造成的畸形處,一定要加夠厚的棉織品軟墊才能避免再度損傷。


骨折固定綁紮時應將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同時固定,才能限制骨折處的活動。所以,夾板長度要超過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只有大腿骨折時夾板的長度是從腋下至足跟,因為大腿肌肉豐厚,僅僅固定髖及膝關節,難以固定牢固。


要注意的是,固定夾板必須超關節。譬如說前臂骨折,固定的夾板長度,上部必須超過肘關節,下部必須超過腕關節。小腿骨折,夾板的長度上部必須超過膝關節,下部必須超過踝關節。

骨折固定綁紮的順序是應先固定骨折的近心端,再固定骨折的遠心端,然後依次由上到下固定各關節處。下肢骨折和脊柱骨折要將兩腳靠在一起,中間加厚墊,用「8」字包紮方法固定。綁紮鬆緊度以綁紮的帶子上下能活動一厘米為宜。四肢固定要露出指(趾)尖,以便隨時觀察末梢血液循環狀況。如果指(趾)尖蒼白、發涼、發麻或發紫,說明固定太緊,要鬆開重新調整固定壓力。

不管是懷疑骨折,還是脫臼,最好在臨時處理之後,立即將傷者送往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總之,人在戶外,一旦發生意外傷害,要冷靜判斷,科學處理,合理運用能夠使用的一切資源,為救助傷者提供最佳的救助方案。

THE END

本文為背包客聯盟轉載,部分文字和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權,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Backpacker官微
關注「背包客聯盟」微信公眾號,每日更新旅行專題,一起發現旅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