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 敦煌有春,願你歲始無憂,幸運發芽

2020-02-04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立春 / 【宋】白玉蟾

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立春俗稱「打春」,屬二十四節氣首個節氣,也指由冬入春的臨界點,意味著氣溫將升,萬物復甦;也意味著生機勃勃,農家播種。

它居歲首,人們常於此日開展相關民俗活動,去禍祈福,以昭示整年的吉祥。

【禮俗】立春之祀

立春日 / 青衣祭句芒神(圖自網絡)

在我國古代,立春是全民都會參與的盛大節日,距今已有三千年傳統。

蘇軾在《減字木蘭花·立春》中寫道:「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這裡的春牛春杖,春勝春幡都是在立春這一天的傳統習俗。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春之祀的地點在東郊,因春神句芒(象徵草木與生命,又稱「青帝」)居住在東方,東方為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漢代繼承周俗,天子迎春於東郊,著青衣,祭句芒神。

始於漢代的立春習俗還有立春幡。古代每逢立春之日,夜漏(古代計時器)未超過五刻之時,京都百官,及縣道官員一律穿著青衣,頭戴青巾。北朝的婦人立春這天在門外立起青色旗幟,以示迎春。在旗幟上刻龍、象、蟾蜍。

造土牛迎春,也是起始於漢的立春禮俗。古代在立春這一天要製作一頭土牛,以象徵著春耕的開始。最初春牛是泥制的,到清末改用紙紮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紙。在立春日迎春儀式過後,人們便抬著身上披紅掛綠頭插金花的春牛,由被裝扮成的句芒神牽行,並有鞭春牛的活動。

發展到南北朝,民間則剪春幡貼符;隋唐時戴春勝,亦稱彩勝,即用彩綢或彩紙剪成像燕形或幡式的頭飾。彩勝上書「宜春」二字,走向田野迎春。宋代,人們還剪綢或紙,繪製成小旗。戴頭上或系在花下,慶祝春日來臨。公卿之家更是鏤刻金繪,加飾珠翠或金銀,窮極工巧,相互饋贈。

【文獻】敦煌春跡

莫高窟第17窟外景

敦煌文獻中,有關立春日的記載目前可見兩條: 敦煌遺書 S. 610v《立春》、醫藥文獻 P. 2666v《單方》。

其中,《立春》記載如下:

「五福除三禍,萬吉[消]百殃。寶雞能僻惡,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S. 610v《立春》

學者譚蟬雪考證《立春》為《桃符題辭》,並認為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桃符題辭。通讀詩作,它主要表現立春日時天氣陰陽調和,人們趨福避禍的祈福心理,表達了人們心中美好祈願。

五福,即古代中國民間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分別是「長壽」:命不夭折而且壽數綿長、「富貴」: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身體健康而且內心安寧、「好德」:心性仁善而且順應自然、「善終」:安詳離世而且飾終以禮。

在古人看來,寶雞瑞燕均屬吉祥之物,能給人們帶來榮華富貴、子嗣昌盛。人們選擇雞、燕迎春祈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為迎春,雞鳴寓示一日開端,同樣也可寓示一年之始,燕子則是春天常見的飛禽;二為祈福,雞、燕為祥瑞之物,「雞」音同「吉」,寓意吉利,能辟邪,而燕子向來是多產多子的象徵。

P. 2666v《單方》

此外,P. 2666v《單方》記載:

「立春日,取富兒家田中土作泥灶,大富貴者,吉」。可見由立春開始就可以動土,從事營作。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今日起,陽和生暖、萬物生長,今日起,天暖謀耕、鳥語花香。

敦煌有春,願你歲始無憂,幸運發芽。

來源:敦煌研究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KIyDnAB3uTiws8Khs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