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最低谷,泰國蝦身價成謎,面對強勢的厄瓜多蝦,破局之路在何方?

2019-12-15     中國水產頻道

如果用數據來證明中國吃貨的能力,這是一個本土年產120萬噸白對蝦都滿足不了的大胃王,中國龐大的消費人群,在短短十年時間內,讓本土對蝦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引起全球對蝦產業格局的風起雲湧。

文/ 海鮮指南(seafood-guide)李帥

作為對蝦傳統主產區泰國,近幾年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一方面要應對新興產區如厄瓜多、秘魯、伊朗、中東的崛起,另一方面產業鏈更加完善,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吸引大批企業投資建廠。

泰國蝦養殖場

相關報道顯示,從2007年到2012年,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蝦生產國和出口國。但2013年至2017年,泰國已下滑至第五位,落後於印度、越南、厄瓜多和中國。2018年,泰國對蝦出口額居世界第六位,僅占世界對蝦出口總額的6%。

在10年期間(2009-2018年),泰國的蝦出口從2007年到2011年增長良好,這得益於國內產量的快速增長,同時不受來自競爭對手供應商的競爭壓力。2012年泰國對蝦養殖面臨白斑病大面積流行,產量急劇下降,導致出口額下降。

2012年至2015年,泰國對蝦出口持續下降,並且在2015年,遭遇白斑病疫情打擊,整個產業一蹶不振,同時進口市場壁壘重重,在2016年復甦之後,泰國蝦的出口再次下降。2018年,泰國蝦類出口跌至10年來的最低水平(2009-2018年)。

產業變化如此之快,從業者一時竟看不透未來方向,海鮮指南近期邀請泰萬盛(中國)總經理盧厲斌進行了一場對話,了解泰國蝦在中國的變化過程。

泰萬盛(中國)總經理 盧厲斌

談起在國外家喻戶曉的泰萬盛(Thai Union)集團,其實和中國頗有淵源,創始人陳漢士祖籍汕頭,是最早「下南洋」淘金的華僑之一。在1977年創立了泰萬盛罐頭廠,經過四十年發展,已成為泰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大海產品出口企業,年銷售額逾40億美元。

據盧厲斌介紹,泰萬盛目前的主要業務仍然是耐儲存金槍魚,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滿足客戶的配套需求進入對蝦領域。不可否認的是,對蝦確實是海產品中最大的貿易品類。泰萬盛在泰國有兩個主要的對蝦產品生產基地,年產能8-10萬噸,而泰國對蝦總產量30萬噸左右。

40年全球蝦產量翻倍,價格僅漲10%,泰蝦處於9年來最低谷

第三屆GAA市場交流會

在第三屆GAA市場交流會上,來自全球各大產區的對蝦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來自厄瓜多的白蝦廠家SONGA(南美蝦皇)董事長Rodrigo Laniado提到一個費解的現象,過去40年,全球對蝦產量翻了一倍,但總體價格只上漲了10%,這和目前泰國蝦所處的困境類似,正處於9年來的最低谷,這個大品類當下的發展是否已經飽和?

盧厲斌明確的給出了答案,「仍然非常看好對蝦,中國水產品消費量穩中有升,會帶動行業整體容量擴大,只不過短期內受供求關係影響出現了波動。而加工產業非常受制於原料市場,當對蝦收購價格跌破成本時,勢必會影響來年養殖產量,這就是我們經常看見的產業波動,這不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做企業不是只求一朝一夕的暴利,而是要細水長流的良性盈利。」

在會上,作為特邀嘉賓,盧厲斌在論壇交流時還提到,「印度和厄瓜多已對泰國對蝦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年以前,泰國還是以養黑虎蝦為主,但近幾年養殖戶更傾向於養白蝦,這是因為隨著養殖水平提升,白蝦的經濟效益已高於黑虎蝦,這是全球水產行業互相學習帶來的好處,促進了行業進步。」

除了養殖品類發生轉變,泰蝦的低價也是由於其他產區的衝擊,盧厲斌分析,「由於經濟學的規律(供求關係),厄瓜多和印度等產區豐收,那麼全球對蝦的整體價格必然下降,而泰國蝦也會隨行就市。行情漲落和本土對蝦的養殖成本關係不大,是受全球市場蝦原料的漲跌大環境影響,每一個產區都不能獨善其身。」

在中國市場,泰國蝦獲勝的三大機會

2019年前7個月,泰國蝦類出口達7.488億美元,同比下降6.4%。生蝦價格暴跌,影響了泰國蝦的出口價格。此外,泰國正在經歷疫病和蝦生產面積萎縮的問題。泰國蝦的價格競爭力也低於印度、印尼和厄瓜多。

面對如此強勢的厄瓜多白蝦,在中國市場,泰國蝦的契機是什麼?盧厲斌總結為三點:立足加工產業,把握距離空間,贏在政治環境。

目前來看,厄瓜多白蝦的養殖成本比東南亞各主產國更有優勢,並且成本優勢還會長期領先。泰國蝦產業想要保持和多爾蝦的競爭力,就要從另外的方向入手,比如說加工蝦,泰國的水產品加工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工人更加嫻熟,工藝更加高超,只要涉及到加工和用人,泰國就會有自己的競爭優勢。

第二點是距離中國市場的遠近,對供應鏈影響很大,對蝦產區距離消費市場越近,靈活度越高,進口商更加容易掌控流程,處理突發事件。而像厄瓜多到中國船期就要45天,距離產生美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第三是厄瓜多的政治環境相比泰國而言不夠穩定,社會穩定程度會對產業造成很大影響。今年以來的種種突發事件表明,厄瓜多白蝦受政治環境影響很大,並且這是最難以把控的因素,而造成的損失又是極高,這也是進口商和廠家最大的顧慮。

泰國水產企業紛紛在華設廠,蛋糕還在做大!

縱觀泰國水產企業,「走出去」已成潮流,而增長中的中國市場,則成了萬眾矚目的「香餑餑」,除泰萬盛外,正大卜蜂、Seafresh等企業紛紛在華設廠、建立辦事處或尋求合作夥伴,中國成為全球領先水產企業的投資熱土。

盧厲斌欣喜地表示,「看見這麼多泰國同行如此重視中國市場,這印證了中國市場潛力無窮,泰萬盛成立中國分公司是非常明確的決策,龐大的需求是所有參與者的機遇。」

「同時,你會發現各個企業採取不同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這是非常合理的,市場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消費者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如果在行業里,大家都做同質化產品,反而是會擠在一起,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等一系列結果。」

「目前中國進口的對蝦產品結構還比較初級,90%以上都是帶頭整蝦,這給了我們加工廠的機會,如果每個企業能找準定位,做自己擅長的東西,這樣巨大的市場就會被細分,就像在一個泳池裡劃分泳道,職業、業餘、初學者在不同區域競爭,每個人都能擁有舒適的空間,都能獲得機會。所以企業入場競爭的方式不分好壞和優劣,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重要的是大家有所區分,滿足不同的市場,這樣子行業就會更有序的良性發展。」

泰國蝦企將成為引導產品變革的領軍力量

2019年前兩季度,泰國三大蝦類對中國的出口增增幅達到80.3%,而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量分別下降8.5%和6.6%。目前美國仍為泰國蝦類最大出口市場,占出口總額的32.4%。日本排名第二,占31.8%。其次是中國和韓國,分別占11%和4.8%。

據相關報道,在2018年,泰國市場對蝦的內銷價格比出口更高,而全球對蝦消費市場,中美增長強勁,歐洲已經步入存量市場,日本甚至疲軟下跌,種種因素會如何影響全球對蝦貿易格局?

盧厲斌最大的感受就是泰國內銷市場發展變快了,據泰萬盛觀察,近幾年泰國蝦養殖產業變化不大,而本地市場增長亮眼,對於出口的依賴,沒有前幾年那麼高了,蝦企考慮更多的開發本地市場。第二是需要隨著市場變化來調整戰略,中美市場增長如此迅速,那麼順應良性變化,滿足增長帶來的需求,加強對增量市場的服務,越來越多的泰國水產企業選擇在華投資也印證了這一點。

第三是在對蝦深加工方面,泰國一直在做各種嘗試,誕生很多新產品,新工藝。以泰萬盛為例,引入中國的King Oscar(歐斯卡王)品牌,旗下最重要的產品是熟凍帶頭南美白對蝦,主要的特色是「活煮」、「去腦」,雖然從外觀上看,仍然是一個初級產品,但其實涉及了很多的加工技藝,對工廠有很高的要求。

而且熟蝦系列有多種產品,消費者逐步接受新形式的產品,同時泰萬盛也再不斷嘗試開發出調味蝦、深加工蝦,雖然此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消費量不大,消費者接受程度還沒那麼高,但泰萬盛堅信,經過長期不懈的推廣,收集消費者的反饋意見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深加工對蝦產品前景無限。

未來,盧厲斌預判,泰國蝦企會成為引導蝦產品創新的中堅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JWiCm8BMH2_cNUgud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