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鄭州正式進入垃圾分類時代,為了給讀者打探到「最前沿」的信息,記者「兵分四路」,走訪鄭州多個小區、商場、超市、地鐵站等,看看垃圾分類給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多個小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方便居民分類投放兌換積分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夏萍 付雨涵 見習記者 高明靜 朱燕芳/文 首席記者 袁曉強/圖
走訪 個別小區「作秀」掛條幅,居民投放卻不見分類垃圾桶
12月1日上午8點20分,記者來到管城區未來路888號發展南郡小區,這裡的垃圾分類工作與兩星期前並無變化,垃圾桶只有綠色一種,各種垃圾混裝,絲毫沒有分類痕跡。
據記者觀察,該小區有關垃圾分類的信息只有航海東路街道辦事處在小區牆上懸掛的一個條幅和門口的垃圾分類宣傳板。極少數新的垃圾桶會貼上廚餘垃圾等分類標籤,但垃圾桶均為綠色,且標籤貼在背面,桶蓋一直處於打開狀態,標籤被擋得嚴嚴實實。
該小區的一位分管垃圾的大爺說,小區每天產生四五十桶垃圾,每天下午兩三點有垃圾車把垃圾拉走。「業主不分類,我們也沒辦法,總不能挨著分揀。附近的幾個老小區一樣,都沒進行垃圾分類」。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住戶,他們都表示並沒發現小區垃圾桶貼標籤,沒有分類垃圾桶想分類都難。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垃圾桶什麼時候設置齊全還不清楚。
上午9點,二七區長江路街道天地惠城西院,只見一排垃圾桶擺放整齊,小區內還掛著垃圾分類指示牌和督導員信息。在建成較晚的正商新藍鑽C區,四種顏色不同的垃圾桶並排擺放,桶里的垃圾分得還算規範。但該小區一位女士告訴記者,雖然有分類垃圾桶,但分好的垃圾在處理過程中還是存在混裝現象。
雖說記者走訪的大部分小區似乎都沒準備好,但也有做得相對較好的小區。在美景鴻城小區,記者看到分類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智能設備比較齊全,督導員和巡視員各司其職。
小區督導員告訴記者,大部分居民都會自覺分類,但也有部分市民分類意識不強,他們每天都有專人分揀未分好類的垃圾。「為了多攢積分,個別住戶會往紙箱裡塞磚頭、塑料瓶里灌水」,這讓他們苦不堪言。
該小區住戶朱女士表示,小區一年前就有垃圾分類設施了,現在分類已成習慣,雖然會有一些問題,但她相信將來會越來越好。
走訪 有些小區得誇誇,居民小積分「兌」出大環保
在鄭東新區正商鉑鑽小區,居民劉先生像平時一樣到樓下智能回收垃圾箱前,拿出手機掃一掃,將一摞快遞盒投進標有「紙箱」的垃圾箱內,7秒鐘後,垃圾箱自動關閉,操控台顯示劉先生共投放0.44公斤垃圾,贈送30積分。
「扔個垃圾,不僅能賺積分,還能兌換垃圾袋、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有這實惠,老百姓肯定積極。」劉先生讓記者看他積攢的5000餘積分信息,「100積分算1塊錢,在俺小區超市裡啥都能兌換。」
像劉先生這樣,通過垃圾分類獲得積分兌換的不在少數。記者在該小區了解到,小區去年開始引導居民垃圾分類,今年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2台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記者看到,在智能垃圾回收站點,不僅設置有紙張、玻璃、金屬、塑料等箱口,還有有害垃圾集中回收箱,「細分後,明顯感覺居民意識增強了。」該小區物業經理董先生說。「最近紙箱特別多,每天都有一兩百斤,智能箱放滿了,就收集起來,先放在小區中轉站,再統一清運走。」督導員朱永秀說,她每天主要就是引導居民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等。
「通過垃圾分類投放、收集,把有用物品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回收利用,既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又可減少垃圾處置量。」博學路辦事處城管辦副主任管焱輝說,轄區每個小區配備1~2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智能設備,引導居民進行定點定時投放,並引入積分兌換機制和兌換券兌換機制,在多舉措宣傳引導下,參與戶數目前已超過800戶,兌換積分超過200萬。
走訪 地鐵垃圾分類好壞不一,不少商超僅有一個垃圾桶
公共場所垃圾分類做得咋樣?記者走訪地鐵站發現,在航海廣場站、中原福塔站、南五里堡站、東風路站,大多數乘客只是隨手將垃圾扔進離自己較近的垃圾桶,也有部分乘客有意識地將垃圾分類投放,但整體來看市民分類意識並不強。「地鐵里垃圾分類不容易,乘客扔錯也不能把人家喊回來,具體垃圾是拉走再分類還是怎樣,我們不知道。」地鐵保潔工作人員說道。
而商場、公交站等人流密集場所,大都擺出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桶,但裡面的垃圾卻是「五花八門」,並沒有分類。一位負責公交站清潔的環衛工告訴記者,他們並沒有收到任何有關垃圾分類的通知,也不知道鄭州已實施垃圾分類。
隨後,記者又來到花園路上的正弘城,情況和居然之家類似,全商場只有電梯口設有垃圾桶,也是「一桶扔」,保潔員表示沒有收到通知,也不知道12月1日開始實施垃圾分類。
可見,部分地方還未進入「垃圾分類」狀態,市民對於怎麼分還很茫然。
觀察
買分類垃圾桶的增多,商家對政策、市場反應速度較快
當天,記者在鄭州各大超市發現,擺放家庭分類垃圾桶的貨架比之前至少多了兩倍,售貨員表示最近幾天來買垃圾桶的市民日漸增多。
商都路居然之家店負一樓售賣垃圾處理器的生意特別好,「自從要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器的銷量就不斷增加。不少裝修房子的客戶都會訂一套,在安裝櫥櫃時順便裝上。」一些做櫥櫃定製的商家也表示,最新設計方案上都會預留垃圾處理器的安裝位置。
經過走訪,不難看出,大型超市對於政策、市場反應速度較快,小型超市則較為落後。
聲音 想分好卻力不從心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市民都認為垃圾分類是好事,雖然有些麻煩,但應該推行。當記者提起鄭州已正式施行垃圾分類時,他們大多表示並不知道。他們最關心的是該怎麼分類,感覺聽起來有點「腦仁疼」。
也有市民表示,自己很想把垃圾分類做好,但小區里垃圾分類設施並不完善,「想分好卻力不從心」。市民王先生表示,現在還是宣傳不到位,很多人都沒有垃圾分類的緊迫感,政府應該組織各單位學習,讓市民重視起來,對於垃圾不分類的人,要重罰。
不少小區保潔員感到迷茫:「一個小區幾百個垃圾桶,真要分類得配多少分揀員、督導員?到時候會不會更麻煩?」
環衛工也吐槽:「大馬路上咋分?煙頭、樹葉、廣告頁各弄一個桶?還有最讓人頭疼的,送外賣的愛嚼檳榔,走哪兒吐哪兒,平時就夠麻煩的,到時候是不是會更麻煩?」
而網友也議論紛紛,支持派表示,「默默列印一份掛牆上,垃圾分類,從我做起」。還有一些網友建議,國家應配套出台政策,在商品包裝和單品上必須註明垃圾分類名稱,這樣更利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