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的女性比例高

2019-12-05     中國網觀點中國

李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12月1日,在《里斯本條約》生效10周年紀念日當天,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及其團隊正式就任,歐委會開啟了「新征程」。馮德萊恩在就任儀式上雄心勃勃地表示,她將「努力帶領歐洲公民實現夢想與抱負,讓歐洲成為冠軍」。

綜觀本屆歐委會委員的人員構成,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女性比例高,27名委員中有12位女性,這也是馮德萊恩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多年來她都堅持推動性別平等。二是經驗豐富,不少委員都是資深政治家,「前總理」「前部長」就有10餘名,還有不少上屆委員獲得連任。從這些委員的人選上,就可初步了解新一屆歐委會的政策走向。

馮德萊恩在近段時間的講話中多次強調,她領導的歐委會將是一個「注重地緣政治的委員會」,顯示她將較以往歐盟領導人更為重視處理大國關係、應對全球變局,其中最重要的是處理對美關係。

她拔擢上屆歐委會競爭事務委員維斯塔格為常務副主席兼競爭委員,除繼續負責產業競爭外,還負責監管數字產業。維斯塔格曾因愛爾蘭向美國蘋果公司提供非法稅收優惠,而要求美國公司補交140億美元稅款,三次對谷歌公司開罰單,理由是其操縱搜索結果,並推動對亞馬遜、麥當勞、星巴克等的調查。

馮還提名激烈反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前農業委員霍根任貿易委員。貿易是歐盟內一體化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貿易委員肩負制定共同貿易政策、對外統一發聲的職責,地位舉足輕重。霍根一經提名,就明確表示將「盡一切努力讓特朗普看到他行事方式中的錯誤」。

這兩項任命均顯示新一屆歐委會面對美國壓力,將更注重保護自身利益,捍衛歐洲「戰略自主」。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歐美關係破裂。馮德萊恩在公開場合還是努力淡化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仍稱美國為「歐洲最重要的夥伴」。

談到「戰略自主」,這也是歐盟領導人近一兩年來不斷提及的概念。在歐美日益疏離的大背景下,歐洲期待在安全防務領域更多依靠自己。馮德萊恩此前擔任德國防長,也想在此有所作為。此次她設立了一個新委員職位,負責統籌管理各國國防和太空事務,同時監管歐盟內部市場,這一職位由法國人出任。此前,正是法國總統馬克龍較早提出建立「歐洲軍」的倡議,要求推進「歐盟防務基金」及「永久結構性合作」(PESCO)項目。馮德萊恩以此表達對法國倡議的支持,希望推動歐盟在防務獨立道路上加速前進。

歐盟內部建設和一體化深化是歐委會工作的一大重點。歐盟持續多年面臨內憂患外,經濟低迷、民粹興起、英國脫歐等都刺激歐盟內部離心力上升。馮德萊恩不斷呼籲成員國「團結」、「用一個聲音說話」,她展現出協調能力及女性的親和姿態,儘可能拉住成員國。

此前法、德等國一直圍繞法治以及價值觀問題抨擊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馮德萊恩則專門提名捷克人茹洛娃擔任歐委會副主席兼負責價值觀與法治事務的委員,意欲「讓中東歐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義大利財政赤字超標,與歐盟就緊縮問題爭執不下,馮德萊恩反而提名義大利前總理真蒂洛尼為經濟委員,負責監督各國遵守歐盟預算規則,由此來緩和與義大利的關係。

針對歐盟機構內部,馮德萊恩也嘗試建立平衡。她本人身處中右翼政黨,但實際上是「右派中的左派」,支持設立歐盟範圍最低工資,主張建立基金支持國家福利體系,加強對失業者的國家保險,賦予各國財稅政策靈活性等,財經政策理念與左派較為接近。她還安撫與其競爭主席一職的中左翼社會黨「領銜候選人」蒂莫曼斯,許以常務副主席職務,力爭保持領導層團結。

蒂默曼斯還以常務副主席身份主管氣候事務,而氣候變化問題被馮德萊恩稱為「頭號任務」。這也成為歐盟參與國際多邊議題、展現自身獨特軟實力的有力抓手。

總的來看,新一屆歐委會雄心勃勃,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小,其從誕生之初就頗為坎坷。由於近幾年歐盟成員國內鬥增加,特別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反對所謂的「領銜候選人」制度,馮德萊恩的當選實際上是各方政治勢力妥協的結果,並未獲得廣泛支持。她以過半數僅9票的微弱優勢當選,與上屆主席容克(422票贊成,250票反對)相比,執政阻力顯然更大。

當選後,馮德萊恩迅速提名了27位歐委會委員人選,但法國、羅馬尼亞、匈牙利三國人選未通過歐洲議會投票,歐委會就職日期也因此被迫推遲一個月。法媒甚至認為法籍歐委會人權遭否決是對法國「史無前例的侮辱」。選票分化,意見分歧,這清晰折射出歐盟政治生態碎片化加劇的現狀,也意味著新一屆歐委會未來執政之路不會平坦。(責任編輯:樂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0cv1G4BMH2_cNUgx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