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和淄博之間有道關!你知道是哪裡嗎?

2019-04-29     淄博二三事

聞名青石關很久很久了。孩提時,六十年前就聽村裡博聞的老人說青石關,從此一直在仰視著。近十餘年間幾次動念要晉謁這關隘,卻總也沒能成行。

說起青石關,或曰無可看,或曰道路險阻,或曰已經頹敗,幾次都不得同行者。四年前,與朋友徒步山行,攀越齊長城,一起去尋訪關隘,卻走錯了山溝,沒有得見,那次的失之交臂很是遺憾。總之是因緣不會一目了然。

今天,終於來到關上。恰三月望日,翌日即是穀雨,多年的種因因穀雨而萌,因望日而圓。輦我南行的悟空兄說道阻且長,惕惕厲厲的不敢開車,特地從博山約上友人代駕,我感到這友情的深重。

一到博山,其友馭駕,輕且熟,說十幾二十分鐘便到。路上我直望車外,想欣賞悟空害怕的那懸崖深壑,然而沒有,只是道窄路回,左旋右轉,眨眼間到了。

明明就在大路邊。路邊立著一塊奇石,上鐫三字:青石關。

行十數步,一個石洞門,矮矮的,泯然眾矣!這就是青石關麼?腳下踩著一條石道,平整的新青石板,古韻殆盡,這是青石關村中的大道。心底起一些莫名的悵惘。還好,看見一棵古槐,一摟粗細,立在關側稍高處,樹幹被四五個鐵箍固定著。村裡道邊還有一棵,與之仿佛。

看石門洞時,心喜漸生。門兩邊各立著一塊石碑,字跡斑駁漫漶,早被風雨洗為混沌。關門上的樓閣沒有了,門洞裡,石道中一溝深痕,關門不管這些,依舊巋立。

下行出關門。眼前豁然而開,有「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之概。關門外,延展開一片青石坡,這就是瓮山古道。石坡傾瀉而下,石道中間一道獨輪車轍溝,凹陷石中,深可四五指,這是古代的獨輪木車輾軋而成。兩邊石磴層迭,嶙峋崚嶒。石坡上露著幾個石洞,不知其深。應該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罅。

石坡近百米長,十餘米闊,坡長而陡,是在山體上打磨行走形成的。走到石坡底,回首而望,青石關巍峨的峙立山中,關山蒼然。

春秋時期,齊國修築長城,以御魯、楚,在此修建關隘,因為此處多青石,故名青石關。齊長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比秦長城還早490年。齊長城西起平陰縣,東至琅琊台,全長620公里,關隘甚多。最重要最雄偉的有三大關隘:錦陽關,地勢險峻;穆陵關,雄偉險要;第三座險關,就是這眼前的石洞,濟南市萊城區和淄博市博山區交界處的青石關。

青石關地勢險要,東西兩面高山夾峙,南北僅有埡口相通。素有「齊魯第一關」之盛名,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齊長城著名的關隘,還是聞名遐邇的齊魯故道。這裡是軍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樞,故設重關鎮守。

青石關城堡是春秋時齊都臨淄的南大門,以玉皇山為屏障,藉助地勢險要,依關而建,有「直淄之門,與南之沖,為出兵索跨」之稱。青石關原有圍城,東西南北四個門,門上均有閣樓,如今唯存北門門洞和殘碑。

青石關原為齊魯要道的咽喉。正處於雙峰對峙,中為一線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點上,谷長三公里,寬二十多米,古稱「瓮口道」,今叫「關溝」,是夾在群山之間通往青石關門的小路。兩側山峰蒼翠,壁如刀削,接近關門處,是關溝最狹窄、最難走的地方,兩邊峭壁雄峙,山勢呈「V」型,最窄處不足兩米,只能通過一輛木輪車,路窄難行,古時車馬經常堵塞。尤其是冬天冰雪時,一旦堵塞,上下壅滯,會沿泝阻絕。過往行人只能在青石關村住下來。

站在石洞罅口下視,似乎聽見車轔轔,馬蕭蕭;恍見金戈鐵馬,風掣紅旗。我想坦腹這石坡之上,悠然會古人。歷史的腳步遠去,那齊魯的逐鹿,齊楚的問鼎,那七國的紛爭,那刀弓的喑嗚,虎賁的叱吒,都在洞罅底泯盡。

石坡北眺,長溝流月去無聲。

遠山在望,古道無蹤。

「身在瓮盎中,仰看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干株萬株樹。但見山中人,不見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捫蘿自茲去。勾曲上層霄,馬蹄無穩步。忽然聞犬吠,煙火數家聚。挽轡眺來處,茫茫積翠霧。」

這是蒲松齡的古詩《青石關》。清康熙九年,歲在庚戌(1670年),蒲松齡南去寶應縣時,經瓮口道過青石關寫的一首古風。算起來,距今349年。

明人熊榮詩寫青石關:「兩崖渾欲墜,一徑僅能通。怪石蹲如虎,盤松曲似龍。」清人孫寶侗過瓮口道,有「前山回合路欲無,夾岸高峰向人逼。有時疊嶂如連城,自日蔽虧生瞑色。」的詩句。那凋顏的險境,蒼翠的山景,就在這一望之中。她們還在麼?我翹企以望。

眼前荒溝草樹,這就是瓮口古道。幾千年的行跡,被博山--徐州的205國道和博山--萊蕪高速公路取代。青石關,這飽覽人間滄桑的齊魯咽喉要道,冷落,沉寂,澌滅。

石坡底端,東邊的崖壁上有一個石洞,低頭進去,一塊石碑仆倒在地上,仔細辨認,是明代萬曆三十五年的修路碑記。大概是古人擔心石碑文字泯滅,把碑碣立在石洞中,減慢了風化雨蝕,才讓後來的我們得見碑文。因為塵土垢積,我們不能全部辨出碑文,覺得這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實物,可是沒有人好好地維護它。

顒望,還是看不到古代詩人筆下的景色。據說瓮口道中還生長著三棵槐樹,有三摟多粗,樹冠可罩方圓十多米。槐樹是當路標用的,出去的人只要記得大槐樹就能記著回家的路。

溝谷里荒榛離離,野菜芃芃,草樹萌綠。漫漫的春陰里,時光靜靜地讓我們品味。

文 / 趙曉明

來自內容合作平台 淄博雲水間,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uBvA2wBmyVoG_1ZU7ZJ.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