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個朋友出國旅遊,拍了幾張照片發朋友圈。
在眾多的評論里有一條很有意思:
真搞不懂你們這些崇洋媚外的人,有錢去國外瀟洒,還不如捐給貧困山區。
朋友驚愕,這個評論者是他不久前加的,平時也不怎麼聊天,今天突然評論這個。
這個評論為什麼說很有意思呢?因為太符合當今社會一些不成熟人的性格了。
去國外旅遊,這些人稱之為崇洋媚外。而去山區捐款,這些人則會稱虛情假意。總之,在不成熟人的眼裡,做什麼事情都會讓他看不順眼,與這種人交友,無益於自己。
或許有人會問,怎麼才能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曾國藩曾言,一個人不成熟有三大表現,若身上出現一個,便需要及時改正!
1、禍福之門——言多必失
子禽問曰:「多言與少言,何益?」
墨子曰:「蛙與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子禽請教老師墨子:「多說話和少說話,哪個更有好處?」
墨子回答:「蒼蠅、青蛙每天不停地亂叫,叫到口乾舌燥,然而沒有人願意去聽,你看那雄雞,每天雖然只是在黎明時啼叫,但卻天下震動,多說話有什麼好處?重要的是說話要切合時機!」
多說話,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正如墨子所說,說話也要注意切合時機,找准場合,哪怕是內心確實沒有傷害別人的意思,但是在某些場合中,若不能加以節制,喋喋不休,最終只會使得別人厭煩你。
實際上,曾國藩年輕時脾氣也不小,平時經常和同僚打嘴仗,甚至有時爭論到激烈處,還動用拳腳。
後來他在日記中記載並且反省,列出了三大錯:
一是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不把門;三是明明因為話多得罪了人,卻堅持跟人強辯。
也正因為此,曾國藩清楚的認識到了「言多」的害處,每日反省,最終改掉了這個惡習。
我們常常評價一個人成熟穩重,其實就是因為他懂得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不給人難堪,同時也讓自己顯得大方得體。
口即禍福之門,懂得「少說」之理,理解他人感受,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2、人生之病——狂傲
國學大師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
二十歲,為風華正茂的年紀,狂即自信,沒有人會介意一個二十歲的少年狂傲。
三十歲,即為孔子說的而立之年,這個年紀為事業自立,學識自立,人格自立,應當成熟穩重,若再狂妄傲慢,那便可以看出這個人心智差、不成熟。
曾國藩曾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有兩大凶德和弱點:狂傲和話多。
而這其中,狂傲排在話多前面,更是比話多更為嚴重的不成熟表現。
所謂的「狂傲」=「高調」,因此曾國藩認為一個人但凡高調,必會引來他人嫉恨,嚴重者還會影響生命安全。
因此曾國藩主張一個「渾」字,用現代解釋就是學會低調,懂得內斂。
王陽明曾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王陽明與曾國藩對於「傲」的看法一樣,所不同的是,王陽明認為傲慢的人是沒有朋友的,不僅如此,他們可能連最起碼的父母、夫妻、兄弟之間的關係都處理不好。
狂傲,不止是不成熟的表現,更是人生之大病,若不能及時改正,身邊的人最終會一一離去。
3、投機取巧
在不久前網上流傳著一副點擊量很高的漫畫:
人生的路途上,每個人都背著一個十字架艱難的前行。
有一個人覺得很累,心中默念:「上帝啊,我太累了,就先把十字架砍斷一截吧。」
於是這個人將十字架砍了一截,頓時輕鬆無比,繼續前行。
不久後,他再次感到累,就又砍斷了一截,於是就這樣走走砍砍,十字架也越來越小,他十分輕鬆,最後還哼起了小曲。
只是前方突然出現一道很深很長的溝壑。
這個時候其他人把背上的十字架取下,搭在溝壑上,做成橋,從容的走過,而他的十字架太小無法搭建,只能永遠地留在原地嘆氣。
做事走捷徑、投機取巧是典型的不成熟表現。
曾國藩其實不算個軍事家,他打仗靠兩個字「穩」和「笨」。
他說:「打仗一個穩字就夠了。」
他一生打仗是——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打仗不投機取巧,穩紮穩打。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任何事物一旦到了極致,便會由量變發生質變,「笨」到極致就是「聰」,「拙」到極點就是「巧」。
「笨」「巧」便是求穩,不求快。
在人生路上,所遇之事,所碰之人,我們都不會一帆風順,有些黑暗,我們獨自承受,有些孤獨,我們自己品嘗,但請謹記:人生沒有捷徑,投機取巧只會自毀前程,當我們真正理解了「穩」,成功之路便會大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sN1CnQBURTf-Dn5n2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