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曄旻
不多時日之後,《封神演義》就面世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武王伐紂平話》之於《封神演義》,就像《三國志平話》之於《三國演義》,關係非常密切,因襲成分較多。《封神演義》從開頭直到第三十回,除哪吒出世的第十二、三、四回外,幾乎完全是對《武王伐紂平話》加以擴大改編。不過,《武王伐紂平話》與《列國志傳》一樣,它們的故事內容雖然也有虛構成分,但究竟不存在過多的神異情節。《封神演義》則大不一樣,作者在周人與商人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摻雜進了闡、截兩大教派的鬥爭,政治集團的鬥爭與宗教門戶的鬥爭混在一起,人間的戰爭變成了神魔鬥法。換句話說,經過《武王伐紂平話》的中介之後,《封神演義》從「歷史演義」的範疇中脫殼而出,而躋身神怪奇幻小說之列。
縱觀整部《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回是全書的一個楔子,以紂王對女媧娘娘的不敬,交代了紂王亡國的緣起;第二回至三十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紂王在狐狸精蘇妲己的誘惑下,荒淫無道,導致各種矛盾的激化;第三十一至六十六回是第三部分,寫西岐反殷立周,紂王發動三十六路兵馬討伐;六十七回至九十七回是第四部分,寫周武王起兵伐紂,最終滅殷立周;此後三回是第五部分,是故事的結局,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分封功臣。以此觀之,作為一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雖然是藝術家馳騁幻想後的創作品,但其根源依然是現實中的人和事,圍繞武王伐紂這一段真實歷史展開。
《三顧茅廬》卷(局部),清,蘇六朋
這樣一來,從《封神演義》里,就很容易看出與早一些的那些歷史演義小說的雷同之處。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借鑑和模仿。
在《三國演義》全書中,劉玄德「三顧茅廬」無疑是一個經典,《封神演義》中也有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文王渭水溪頭聘子牙。比較一下就不難看出,兩者的情節極度相似。在《三國演義》中,最初是水鏡先生在和劉備談話時說出「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在被迫離開劉備時再次舉薦諸葛亮,到劉備去訪賢之時再次和司馬徽相遇,司馬徽在和劉備交談中對諸葛亮大加讚賞。之後劉備到隆中訪賢,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直到第三次光臨才與諸葛亮相見,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對」。
而到了《封神演義》裡面,事情的緣起變成了周文王夜夢飛熊,之後是武吉打死人被姜子牙施法躲過刑罰;文王外出訪賢,先是漁人作歌,文王問眾人,皆非大賢,漁人所唱之歌據說是磻溪一老人所作,之後遇到樵夫,問過之後,亦是磻溪老人所作,隨後意外和武吉相遇,武吉將事情經過一一告知,文王才與眾文武一起去尋訪這位大賢,結果被童子告知不在,直到第二次登門拜訪才得相見。這兩者都是先有人舉薦,之後明主去尋訪,第一次皆未尋見,之後才得以相見。只是《三國演義》中是水鏡先生、徐庶舉薦諸葛亮,在《封神演義》中則變成了文王先夢見,之後才是漁人、樵夫、武吉變相的舉薦。兩者情節雖然略有不同,模仿的痕跡十分明顯。